海尔张瑞敏:产业西进 转移更要转型
按道理,张瑞敏的成就感怎么说也不过分,但他从未流露,相反,他总是提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张瑞敏的忧患应该用英特尔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的话来解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管理需要不断创新
问:您打理着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且取得不菲的成绩,能否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些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心得?
张瑞敏: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企业的平均寿命都很短,在欧美,较长的企业在20年左右。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左右。一家企业怎样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我自己的体会是:企业是人、文化是魂。企业的资产表里不管资产有多少,能把资产丰富的只有人。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造就企业的宗旨。比如海尔就践行:企业是人、文化是魂。企业家应当将一些好的观念、理念变成一种思想、文化,让人们信服,变成一种基因,这样企业才能有更良性的发展。
问: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左右,您认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有哪些需要思考的地方?
张瑞敏: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管理模式都是模仿国外的,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管理模式,这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互联网行业,国内外企业都面临挑战,这对中国企业也是一个机遇。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创造出自己的管理文化,管理的模式要在世界上都能适用。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创新,还需差异化发展。
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或者创立了创新的机制,你可能就会拥有一些技术。反过来说,你没有创新机制,哪怕有很好的或者核心的技术,但是一直停留在那里,就会被同行所超越。
产业转移更需转型
问:目前,家电行业的一些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日本、韩国企业手里,您认为中国的家电企业应当如何长大?
张瑞敏:技术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因素,我更为看重的是机制和创新。我不是否认技术,但有了技术不一定能占据绝对优势。例如,苹果公司,它的ipad、iphone就不是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开发,而是用户体验,并通过用户体验创造一个新的产品。苹果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把手机不只是看做成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个互联网手机终端。用户参与体验,就形成了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场。
问:近年来,国内很多产业纷纷向西部寻求市场空间,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瑞敏:产业转移是大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在寻找合适的投资地点的同时,重要的不是转移而是转型。整个企业怎么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和要求,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去谈投资多少,而是企业要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这才是企业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问:多年前,海尔集团就已在重庆建立生产基地,未来还有什么新的发展计划?
张瑞敏:海尔在全球有20多个工业园,重庆市场对海尔也是非常重要的。海尔既然已经来到了重庆,肯定是要继续发展的。不过具体的计划现在不便披露。
企业要练内功非靠政策
问: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利好家电行业的国家政策的陆续结束,对家电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张瑞敏:一个成熟的企业,内功最重要,而不是靠国家给的政策。对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下乡等利好政策只是挖掘老百姓的潜在购买力,不一定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能满足老百姓需求的产品才是最主要的。我们知道,一些品牌、信誉并不是很好的企业在家电下乡的政策中,也能取得很好的销售成绩。但是对行业整体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些企业的售后、服务都可能跟不上。
让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问:2012年5月12日您获得了袁宝华管理金奖,您认为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潜力?
张瑞敏:这个问题可以从“昨天、今天、明天”三个层次进行阐释。先谈“昨天”,袁宝华管理金奖从2005年成立,很长时间我没敢去争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从事的家电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竞争相当惨烈,在某种意义上说,兴衰都在转瞬之间,害怕昙花一现。总有一种“终日所忧、忧心忡忡”的心态。再来谈“今天”。今天获得的金奖不是没有这种恐惧感,而是恐惧更重了,但更多的,我还是要感谢。袁宝华(原中顾委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20多年来一直倾注心血支持海尔,现在90多岁高龄还仍然关注海尔。1989年国庆晚会上,他问我,你读过《资治通鉴》没有?我说,读过。他说,那你应该记住一句话,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也就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但我觉得自己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最后谈“明天”。拿到金奖并不是目的,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我们将带领海尔8万多名员工,在互联网时代设立新的管理体系,让每个员工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达到一种境界。管理大师德鲁特曾说过,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