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洪笑言:“格力没有国美,一样活得好”
2004年04月2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昨日(18日)下午,参加完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生产基地二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的该公司董事长朱江洪,与格力电器总经理董明珠、格力电器重庆生产基地属地——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小若,举行了一场名为“诚信与专业——格力正稳步迈向世界第一颠峰”的记者招待会。
招待会吸引了珠海、重庆和广州的各大媒体。朱江洪在招待会上侃论格力电器发展大计。
世界第一近在咫尺
随着国内庞大市场的进一步启动和格力电器的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格力空调的产销量将争取达到900-1000万台(套)。也就在这一年,格力电器将力争实现冲击“世界冠军”的目标。
据了解,连续9年产销量全国第一的格力空调目前世界排名居次席。排在首席的是韩国的LG,年产销量约为700多万台(套)左右。根据格力电器公布的数据,2003年格力空调产销量为500万台(套)——首次席之间的差距为200多万台(套)左右。如此的差距,朱江洪何以认定格力近年就可以冲击空调业的“世界冠军”?
朱江洪显然对此很有准备。他称,格力与LG之间的差距,主要在美国市场。LG在美国市场有着200多万台(套)的销售量,其主打产品是半匹的窗机,零售价格为48美元,格力曾经仔细算过一笔账,可同类产品的成本怎么也低不过53美元。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LG有着自己的半匹窗机压缩机的生产线,降低了成本。如果抛开美国市场这一块,格力已经与LG的产销量持平。
朱江洪认为冲击世界第一并非仅仅是了解对手的长短,关键还是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去年格力空调产销量突破500万台(套),销售收入比行业内第二名高出近30亿元,贡献税收超过6亿元,继续保持自1995年以来的空调龙头企业地位。截至3月31日,格力空调今年的销售量已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到年末实现700万台(套)的产销量已成定局。随着格力电器重庆空调生产基地的增资扩能,格力空调的总产能已经突破了1000万台(套)。
朱江洪称,格力一直在努力打好最大限度发展的基础,格力电器有着170多个实验室、格力电器研发中心超过1000名的科研人员、每年至少500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投入就是例证。朱江洪称,格力电器一直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计成本,2002年底,格力电器历经艰难用一年多时间自主研究出“变频一拖多”技术,走过了日本空调企业16年走过的路。
朱江洪预计,随着国内庞大市场的进一步启动和格力电器的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格力空调的产销量将争取达到900-1000万台(套)。也就在这一年,格力电器将力争实现冲击“世界冠军”的目标。
他的预计不无道理,2003年格力电器产销量同比增长了80%,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出口额达2亿美元。
做大做强从小抓起
整合对于整个格力集团有着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据介绍,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惟一的上市公司,1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管理优势、市场优势、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然而,同为集团属下的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凌达压缩机厂却因为质量、管理方面做得不够充分,没能与格力电器一起,共享这些优势。
据朱江洪介绍,格力集团工业板块专责整顿小组成立于今年3月初。按照格力集团的部署,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谢剑钢出任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控制部部长陈达光出任凌达压缩机厂总经理。这两位新任总经理已经到位。
朱江洪认为,整合对于整个格力集团有着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对记者有关整合是否会影响格力电器一直宣称的“专业化生产”的口号问题,朱江洪笑称这个大可不用担心。格力电器依然会保持专业化生产的模式生产空调,而小家电公司、压缩机厂是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将按照专业化的模式生产相关的产品。
格力国美孰是孰非
对某营销专家此前所说的“格力离开国美,必将死路一条”的话,朱江洪觉得很滑稽,他称“市场竞争不是斗气,格力没有国美,一样会活得好”。
近期媒体的焦点始终不会离开“格力国美事件”,记者招待会上,朱江洪也毫不讳言。
朱江洪认为,中国的市场非常之大,并不存在一种渠道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理论认为流通环节要取消中间环节,但中国目前的市场氛围不适合这样的理论。谁来控制市场?谁来管理市场?
朱江洪称,通过国美销售的格力空调,不会超过格力空调总销量的1%,在比重较大的北京市场,国美所占的份额也就占格力空调当地销量的5%左右,很多地方,如重庆、武汉、深圳,格力就根本没有进过国美的卖场。而且格力与国美的联络,从来也没有在两个总部之间进行,都是通过格力电器的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进行的。对某营销专家此前所说的“格力离开国美,必将死路一条”的话,朱江洪觉得很滑稽,他称“市场竞争不是斗气,格力没有国美,一样会活得好”。
“中国有句古话,叫‘秋后算账’。谁真正为消费者服务,谁真正有利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不用过多久,就会有结论”,朱江洪称。
信息来源:珠江晚报 陈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