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格林柯尔董事会主席亚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
2004年11月13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2003年12月,当格林柯尔收购亚星客车之时,人们对冰箱大王顾雏军的这一做法表示怀疑:是玩资本还是在做秀?8个月后,记者在亚星客车的新品发布会上再次见到顾雏军,自然也就不会放过这位善于挥刀立毙式收购,拥有深、沪、港三地5家上市公司的掌门人。
对客车业,顾雏军自认是个门外汉。但这位门外汉的一些看法,却不得不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关于差距与缩小差距
谈到客车业,就不能不谈中国与国外同行的差距。顾雏军说,在英国,一辆公交车的价格是15万英镑,而我们的产品只卖到15万元人民币,这就是13倍的差距;人家50吨的车桥,用手轻轻一拨驱动轴轮毂就能转动,但中国5吨的都不行,这是从组装到配件整个工业环境的差距。中国客车业的基础与冰箱业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冰箱贴上GE的牌子看不出任何的差距,但客车就不同了,我们的客车贴上VOL鄄VO的牌子肯定看得出来。
有了差距如何改进?顾雏军认为,现在客车业都在找机会。中通花了150万元买了VOLVO的底盘设计,宇通与MAN合资,等等。总之,各家有各家的招,就看谁的管用。今年顾雏军去了三趟欧洲,每次都要呆20天左右,都是为了亚星。他的体会是,中国的客车业与国外相比从组装到配件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他认为解决的第一步是客车的设计问题。要想把VOLVO的配件组装出具有VOLVO水平的客车,就必须有超一流的设计队伍。他说:“目前,我已收购了欧洲的一家客车设计公司,法律细节已经敲定,11月签约。我已经交给他们两个底盘的设计任务,明年就可以拿出来。到那时,亚星就会有全新的产品推向市场。”
第二步是核心配件的问题,也就是指变速箱、桥和悬挂系统。在汽车的总成中,发动机是最重要的,顾雏军之所以不考虑发动机,是因为受国家环保法规以及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国内企业通过合资或引进,发动机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认为最后上档次的部件就是变速箱、桥、悬架。“我计算过,4亿元就能解决变速箱和桥的问题,所以,我的第二步就是在欧洲收购相关的配件企业。”
关于收购
2001年,顾雏军闪电入主科龙,随后以科龙为事业发展平台,对中国的冰箱业进行了一系列整合。不到两年的时间,顾雏军用资本的力量纵横捭阖,串起了一条贯穿制冷业上下游的产业链,迅速集聚起800万台冰箱产能,一举占据了中国冰箱业的半壁江山,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自2003年底格林柯尔收购亚星客车之后,业内更是盛传他在与不少客车企业大谈收购之事,仿佛顾雏军会再次“克隆”科龙模式。对此,顾雏军表示:“在客车行业收购1000头羊,不如收购1匹狼。一大堆低水平的车要它做什么呢?在我整合冰箱企业期间,我的目的并不是收购企业,而是买冰箱的生产线。从2002~2004年,我先后买了20条生产线,全部是停产企业的。他们没有技术,但成本控制得很好。浙江有一家企业生产的双缸洗衣机每台150元,这么低的成本我们做不了,所以我收购的目的是不让他们生产。客车业的情况不同,如果我收购,则会考虑地域、布点等因素。”
关于未来
顾雏军说:“如果让我畅谈宏图大略,冰箱业我可以谈,也有人听,我们是排在世界前5名的企业是没有争议的。客车行业则不同,我说的话VOLVO不会听,国内企业也很难听进去。但既然我进入了这一行,有没有信心都要走下去,因此,我现在惟一要做的就是造比别人好的车。我的梦想就是能够看到亚星与世界客车同步。”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顾雏军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几乎都会拿冰箱做例子或比较。的确,重组科龙的成功模式,为顾雏军整合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但成为被重组企业所在地政府选择顾雏军的重要砝码,也成为顾雏军快速“克隆”的法宝。
在收购亚星客车时,顾雏军也曾将亚星客车与他2001年收购的科龙集团做了对比:二者原来都是国有企业,都是行业龙头,但都存在着成本居高不下、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的弊端,甚至都在3年内换了3任董事长,企业在当地的地位又无出其右者,当地政府有迫切改变局面的愿望等等。因此,有人也曾设想过顾雏军会用科龙模式来整合亚星,并为其担忧。然而,正像顾雏军所说的,客车不同于冰箱。在对亚星的“克隆”过程中,顾雏军并没有做简单的“复制”、“粘贴”程序化作业,而是又添加了新的东西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