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住宅的舒适与健康
本届节能周的主题为“长江流域住宅采暖与空调”,重点探讨和交流了长江流域住宅采暖与空调适用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期间安排了集中与分散、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天然气合理利用与大气污染的影响、采暖能耗与行为节能方式和住宅通风方式等主题研讨会。
3月31日的“长江流域住宅采暖与空调”公开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召开,有来自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近500名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清华大学曹彬博士做了题为“住宅的舒适与健康”的报告,他首先引述了国际上对“舒适”的定义,之后分别引用了对我们不同地区相关人士的城市舒适温度的调查,比如西安人们中性温度为25.8℃,可接受上限为29.5℃;武汉中性温度为28.3℃,可接受上限为31.6℃;哈尔滨中性温度23.7 ℃,可接受上限31 ℃;北京中性温度26.7 ℃,可接受上限30 ℃;上海中性温度25.6 ℃,可接受上限30 ℃;广州中性温度29.3 ℃,可接受上限30.9℃。
他指出住宅的舒适性与室内环境控制方式关系密切,独立调控与集中控制和风速的补偿作用。清华大学开展的大量调查,比如2000年清华大学的调查发现,在“自然通风,有点热,总体可以接受的环境”和“空调凉爽环境”中进行选择时,80%以上的人选择前者。2003年清华大学在上海开展的住宅热环境调查结果表明,居住者更乐于使用开窗通风或电风扇来进行降温,对于家中的空调往往采用“能不使用就尽量不使用”的态度,一般是到环境温度高于29℃时才考虑开启空调。2011年清华大学在江苏地区的住宅热环境调查发现,相比于“全时间、全空间”的空调采暖模式的住户,“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空调采暖模式的住户对满意率更高。2012年清华大学对中国居民夏季使用电风扇习惯的网络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家中有空调还是没有空调的居民,75%以上会在夏季选择使用电风扇来改善室内热舒适。
但是,“舒适”是否等于健康?长期使用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长期使用空调人群生理热调节能力较弱的结论。对长期采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长期生活于采暖环境中削弱了人体在偏冷条件下的热适应力的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0-2001,江苏和上海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使用空调人群的不适症状发生率较高,热耐受力较弱,表现有神经与精神类不适感、消化系统类不适感、呼吸系统类不适感、皮肤黏膜类不适感。
最后,他对报告进行了总结,住宅居民对舒适性的需求差异较大,对室内环境的个体调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舒适性能否得到满足。绝对的“舒适”不仅不等同于健康,反而可能影响人体对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应引导居民适度使用空调采暖,追求真正健康的舒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