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类上市公司2000年业绩分析
2001年04月12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去年的空调降价由海信集团率先挑起,其后春兰和科龙跟进,虽然海尔、格力和美的没有明确表示降价销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部分的价格调整,从而拉开了中国空调价格大战的序幕。
时至今日,空调类上市公司除科龙电器外均已经公布年报,主要包括格力电器、春兰股份、粤美的。另外,由于四川长虹的空调销售量已达到了全行业的第五位,在此也将其纳入分析范围。去年这轮空调价格战的情况到底如何?对空调类上市公司的影响又是怎样?可以从这些公司2000年报窥见一斑。
降价幅度大小不一
春兰空调降幅较高,达17.31%,平均每台降价753元;粤美的去年投放了68款新品和价格较高的商用空调,实际的平均售价不降反升,平均每台上涨93.87元。
虽然去年这些空调企业均表示自己的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但从年报公布的情况来看,其调整幅度相差较大。
春兰空调以平均每台降价753元、降幅高达17.31%荣登榜首。其次是科龙和格力,科龙电器的年报还没有公布,暂时无法知道详细情况,但考虑到该公司去年的市场行为以及已经披露预亏公告的情况来看,其空调产品价格的下调幅度应该不会太低。格力空调1999年的平均每台出厂价格为3538元,而去年仅为3286元,降价幅度为7.12%。相对而言,四川长虹和粤美的的空调降幅较小。其中美的空调由于去年投放市场的新产品达到68款,并增加了价格较高的商用空调销售,而且该公司产品以前的售价就比较低,因此,虽然其原有空调产品价格的确有所下降,但平均售价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平均每台价格上涨93.87元。
降价促销显现效果
格力电器降价幅度不大,但销量增长快,增幅达到32.19%;四川长虹虽是空调业的“新人”,但已跻身销量第五名。
与其它大型家电产品相比,中国居民家庭对空调的平均拥有率还是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该产品的一次性购买成本及其后的使用成本太高。使用成本过高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农村电网的建设以及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完工将极大地降低空调的用电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商提供的优质售后服务也促进使用成本降低。因此,一旦产品售价下降,其销售量上升是很自然的。
据统计,1999年国内空调销售量为800万台,而去年的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台。当然,各公司产品销量的增长幅度并没有与其价格下降幅度成正比。去年,上市公司中长虹空调的销售增长幅度最大,其原因在于该公司是空调行业的新进入者,1999年销售量较小,因而比较基数小。销量增长居第二的是格力电器,该公司作为国内空调行业的龙头企业,虽然降价幅度并不大,但产品销量却因此增长32.19%,达到193万台。紧接其后的是美的和春兰,其销量增长幅度分别为15.17%和9.60%。由于尚不知道科龙电器的具体情况,在此无法比较。
降价影响冷暖不同
春兰股份、格力电器、粤美的三位空调“老将”靠自身独特优势弥补了降价损失,业绩均呈现增长;而科龙电器成为唯一一家因空调降价而主营预亏的公司。
由于空调产品价格的下降,科龙电器已经预告亏损,这是空调类上市公司中唯一因空调产品降价而导致业绩下降的公司。四川长虹虽然去年的业绩也大幅下滑,但这并非其空调产品的原因,而是由于彩电降价的缘故,因为空调的销售收入仅占四川长虹总收入的15.72%,其利润的增加还无法抵消彩电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外三家老牌空调厂商业绩均有所增长,主要是它们能依靠自身独特的优势来弥补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春兰股份利润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的成功控制,虽然该公司产品的降价幅度最大,但其成本下降的幅度更大,达到了19.62%,从而使产品毛利率不仅没有因产品价格下降而减少,反而增加了2.06个百分点。格力电器的主营利润率虽因产品价格下降由1999年的29.01%降到26.41%,但由于该公司产品销量增长较大,从而抵消了其产品价格下降导致的利润损失。粤美的业绩增长一方面缘于产品价格下降促使销售量上升,另一方面在于去年新产品的销售占其空调总销售量的比重达到了4%,而这些新产品均是一些产品附加值高、盈利水平高的产品,如智能变频集中式空调、小型中央空调以及家用中央空调等。
——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