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冷空调行业发展及结构调整重点
2001年04月23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一、产品结构调整重点
1、优先发展的重点产品
市场需要的是高效、节能、节材、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有那些能够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石化行业重大技术装备配套产品;市场潜力大的消费类产品;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出口产品。对于制冷空调行业则有以下产品:
(1) 各类压缩机组
a.“十五”期间应重点发展封闭型螺杆制冷压缩机组,扩大产品种类和应用范围,开发高效新齿形、提高控制水平。
b.大型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组是行业主导产品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应加强对其改造,重点是提高效率、可靠性,开发多缸、高速、长行程系列产品,使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
C.大型离心制冷机组多年来产品产量、质量均无明显提高,在采用新工质、效率、润滑、密封件选上都存在一定问题,结构设计方面也有问题,这一切都应认真加以解决。还应开发多种规格适用于低温工艺离心制冷机。尽快形成自己的设计、制造能力,结束从国外购入关键件的现状。
d. 半封闭制冷压缩机提高机组性能,提高转速,加大行程扩大单机容量,采用先进控制保护系统及元件,提高可靠性、寿命,使产品达到国际90年代末水平。
e. 全封制冷压缩机重点发展3—50HP机组,代替进口,99年我国空调压缩机进口总量达220—250万台,需外汇2亿美元,这很值得我们重视。
f. 发展涡旋式制冷压缩机,主要规格为1.。5—15HP。
(2)中央空调及配套产品
a. 重点发展布置灵活的、节约用水的风冷热泵空调机组。
b. 发展量大面广的单元式空调机组,扩大规模、系列化生产,在降噪声、节能、节材、缩小体积上进行改造,发展符合环保的产品。
c. 大力发展专用空调,如列车空调、地铁空调、汽车空调等。
d. 冷冻冷藏设备目前能力有过剩,但产品档次低、水平落后。“十五”期间应重点开发一批新一代高档次的冷冻冷藏设备,如车船用机组和冷冻冷藏设备。重点解决主辅机的选型及匹配,开发高水平产品,填补空白。
e.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重点是采用高效传热管、提高控制水平、降低能耗、材耗、重量和体积,采用油、气能源。努力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步发展。
f. 自控元件一直是薄弱环节,“十五”期间加强自控元件的开发与生产,扩大品种与规格,提高产品精宽与可靠性,代替进口。
2、限制发展的产品
(1) 自行开发的φ30、φ40、φ50、φ60半封闭活塞机,已有水平较高的替代产品。
(2) 0.4kW以下的全封闭制冷压缩机已过剩,“十五”期间重点在于提高性能、可靠性,重点发展涡旋式及CFCS替代。
(3) 冷冻冷藏设备应经过较大的改进、提高性能及效率后再发展。
3、禁止生产的产品
(1) 耗能、耗材高的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如2F4.8,2F6.5等。
(2)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在2010年停止生产和消费氟氯烃物质(CFCS),凡采用CFCS的产品均应坚决禁止。
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
1、推动企业兼并联合,形成有竞争实力的集团公司
优势企业能获得低成本扩张;推动强强联合;
联合、重组打破所有制限制、行业、区域界限;
重视与信息产业、电子产品、家电产品联合;
制造界与金融界的联合。
“十五”期间大中型制冷压缩机领域,集中空调领域和配套产品领域,打破区域性界限,企业所属界限,开展兼并、联合,尽快形成有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2、加强专业化协作,建立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产业结构。
提高集中度,如制冷配件、自控元件、原材料等。全行业有110余家企业生产上述产品,很分散,产品质量差距很大,应考虑建立配件、元件的企业集团。
形成原材料选购、零部件供应等运营良好的成熟的供应商群体,改变依靠进口的局面。
3、加大企业内部结构转型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走精化产品,精化装备,精化队伍之路。
产品精化:扶优汰劣
装备精化:把大量的初加工,半成品生产分离出去,保留并增添关键生产设备,使企业向哑铃型转变。
队伍精化:生产第一线保有精兵强将,多余人员充实经营服务等三产。
“十五”期间螺杆制冷压缩机、活塞制冷压缩机领域应加强内部结构转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