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十五"期间结构调整目标
2001年02月06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1. 基本扭转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力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
--水泥总产量控制在6.3亿吨。其中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占水泥产量1.2~1.3亿吨,占水泥总量的比例达到20%。
--平板玻璃总产量控制在1.8亿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产量1.6亿重量箱,优质浮法玻璃产量4500万重量箱,占平板玻璃总量的比例捉高到80%和25%以上。平板玻璃原片的再加工率提高到30%。
--玻璃纤维总产量达到34万吨。其中池窑拉丝产量达20万吨以上,占玻璃纤维总量的比例提高到60%左右。
--建筑陶瓷总产量控制在15亿平方米,卫生陶瓷总量控制在6500万件。其中高档建筑陶瓷产量4亿平方米,高档卫生陶瓷产量1500万件,占总量的比例捉高到25%左右。
--墙体材料总产量控制在7800亿块标准砖。其中新型墙体材料产量3000忆块标准砖,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8%提高到38%。
2.建材各产业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太提高,与国际先进水乎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大型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全面实现升级换代
--窑外分解工艺生产线的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利用外资建设的生产线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开发日产5000~8000吨的大型技木装备,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系列。
--洛阳浮法工艺总体枝木装备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生产线的产品实物质量达到上漳耀华皮尔金顿水平。
--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工艺生产技术装备接近国际九十年代中期水平,能自行设计制造2万吨级以上规摸的池窑拉丝生产线。
--高档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在装饰图案设计、高档免釉料研制、大吨位压机制造技术、高压注浆成型技木、高中压塑料摸具制造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大部分混凝土砌块、条板生产装备实现国产化;能自行设计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硬塑和半硬塑挤出成型枝术装备;新型墙材大企业(集团)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
3.逐步淘汰立窑水泥、垂直引上玻璃等落后工艺,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产业的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在"九五"末完成淘汰1亿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继续淘汰达不到规定指标要求的立窑水泥生产能力5000万吨左右;除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以外,不再新建其它任何工艺的水泥生产线。现有符合条件的立窑生产线,要按新的技术标准要求,在不增量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技术、新型高效粉磨技术和"立窑先进实用技木"等实施改造,提高立窑企业整体枝术水平。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和小型SP窑等落后工艺要结合窑外分解工艺的发展,有选择地加以改造。
--在"九五"期间完成淘汰3000万重量箱小玻璃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全部淘汰小平拉及四机以下垂直引上工艺;压缩、改造垂直引上以及格法平拉等落后工艺生产能力1300万重量箱。垂直引上等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比重降低到12%。
--全部淘汰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生产线,淘汰200孔以下的落后坩埚法玻璃纤维拉丝工艺生产能力2万吨。落后玻璃纤维工艺生产能力比重降低到40%以下。
--淘汰所有煤烧陶瓷窑;淘汰生产规模在70万平方米以下的墙地砖生产线;淘汰生产规摸在20万件以下的中低挡卫生陶瓷生产线。普通中低档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能力比重下降到75%。
--用三年时间实现在全国160个直辖市、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省份的大中城市中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目标。淘汰粘土实心砖600亿块,粘土实心砖总量减少到4800亿块以下,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72%压缩到62%。
4.抓住实施西部太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从高起点上推动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形成备具特色的、合理化的产业结构新局面
--西部地区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是"十五"期间水泥调整、完善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实施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先进工艺和完成淘汰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西部地区优势国有大中型水泥企业的枝术改造,加快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替代落后工艺的进程,实现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1500万吨,占全国新型干法水泥总量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
--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重点支持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平板玻璃优势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洛阳浮法工艺技木攻关成果,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工艺生产线,适度建设发展浮法玻璃生产线。新建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总体枝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墓本达到国内示范线的水平。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将根据市场需求增长情况,在西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能源条件,适当布置发展大规格、多花芭、多品种的高档建筑陶瓷和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档卫生瓷生产线,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少数骨干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力布局。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将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含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的新型墙体材料,使新型墙体材料比例从目前的18%发展到30%左右。
--依据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发非金属矿优势矿种的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推动以优质产品和骨干企业为中心的非金属矿深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5.调整建材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形成一批能够需动产业升缀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具有较强竟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通过支持和培育这些行业中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增强国育经济对行 业的控制力和影晌力
--水泥行业海螺、渤海、中联等三大水泥集团在技木装备水平、生产规模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占全国水泥生产总能力的6%左右,成为我国水泥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集团)。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和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个少数几个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在总体技术装备、产品品种质量、生产规模等方面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总生产能力达到5200万重量箱以上,占全国平板玻璃总生产能力的25%左右,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积极支持平板玻璃行业中的一批骨干企业采用浮法工艺及先进技术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平均生产能力达到600万重量箱左右,在区域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占有率。
--中国化建巨石集团、山东泰安泰山复含材料厂、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三大玻璃纤维企业(集团)的平均生产规模达6万吨,在产品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60%,对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控制力。积极支持玻纤行业中的一批大中型骨干玻纤企业的发展,扩大这些企业在玻纤过滤材料、增强材料、电子覆铜板布、细纱薄布等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的生产现模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区域内生产特色玻纤产品的骨干企业,带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佛山陶瓷集团、唐山陶瓷集团、博山陶瓷集团和重庆四维陶瓷公司具备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国内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四大主力军。
--中国新型建材集团总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发展成为具有行业引导、带动和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量达到50亿到100亿元左右。
--北京、上海、深圳等建材企业集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业经营多元化,资产总量达到100亿至150亿元左右,成为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
实现上述结构凋整目标后,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引导资金投向,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遏制,生产力布局得到有效调整,中西部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预计全行业每年可实现节能1900万吨标煤,减少粉尘排放量210万吨,节土15万亩,杜会效益十分可观。
建材行业用高新枝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取得重大进展。新增生产能力总体上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水泥日产2000吨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日产4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可以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和替代进口的优质浮法玻璃j;能自主设计、制造2万吨级规模以上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新型墙体材科得到较快发展,能够基本满足我国以大中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墙体材料改革对新型墙体材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