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带你看懂格力多元化发展之路
2016年7月23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论坛上发表“创新改变世界”的主旨演讲中正式宣布格力进军“多元化”。
今天小编通过一张图,带你读懂格力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1991年,格力还是一个年产量不到两万台的空调小厂。彼时的中国空调产业也还没有制造的概念,格力像其他空调企业一样,采用散件组装的产品供给方式,无论是核心零部件及其技术还是市场地位、品牌形象都没有优势。
1994年起,格力本着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诚信理念,将竞争力塑造聚焦于产品品质,围绕着品质开展了各项工作。1995年,格力组建筛选分厂,对产品的零部件和材料进行专门的检查,构建了筛选分厂、质量控制部、企业管理部三位一体的格力特色质量控制体系。1997年,格力做出“好空调,格力造”的承诺,传达了格力以消费者满意为衡量产品品质的第一标准。
格力苛刻的品质要求不仅保证了自身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也带动了供应链质量控制能力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格力的好品质已逐渐深入人心。
2002年,格力因向日本某企业购买压缩机技术被拒,让格力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制造企业的根本和尊严所在。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格力自主创新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随后,格力提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目标,科研投入实行“按需分配,不设上限”的原则。公司内部还设立最高达100万的科技进步奖,通过多种措施激励科技创新。2005年至2012年期间,格力在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上实现了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深度布局,发展了凌达压缩机、新元电子、格力电工和凯邦电机四家子公司。
科研投入的成果显著,格力在家用机、多联机、螺杆机、离心机等空调的多个领域推出了大量领先型产品,双级增焓转子式变频压缩机、1赫兹变频技术、双级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等尖端技术相继获得“国际领先”认定。格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销量也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格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空调行业领军者。
眼下中国的家电制造产业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关口,在市场规律和移动互联网对产品解构效应的作用下,格力选择了一条能体现制造精神、核心技术理念的发展道路即装备制造。
2012年格力第一版自动化规划方案出台,标志着格力进入装备制造阶段。方案里,格力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投入38亿元对格力所有生产工厂进行自动化升级和改造,经过三年的发展,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产品,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套,累计销售额超过8亿元。
同时格力的精密模具的发展也取得了丰厚成果。2013年,格力电器投资25亿人民币对精密模具厂进行了颠覆式改造,经过2年的快速发展,格力模具年产值已接近10亿,组建了具有400名模具设计工程师团队,实现全部产品完全由自己设计、加工完成。格力模具于2016年3月正式对外销售,为宝马、通用、沃尔沃等30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提供模具及一站式配套服务。
除了工业制品,格力电器也打造了格力、大松、晶弘三大消费品品牌,呈现出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多品牌多品类布局,实现了制造向智造的升级。直至2016年,格力已成功迈入了精工制造阶段。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重新在全球回流,各国经济的竞争中心正朝着制造业集中。制造强,则国强。今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了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跨越,需要更多企业迎着“双创”的东风,迸发出激情与活力。
格力在2015年9月22日,喊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口号,期盼和呼吁中国造给国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让中国造成为世界骄傲,格力用自己的行动正名,真正扛起提振中国造的重任。
在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智能化家居概念不断普及的当下,格力提早布局,实现以光伏发电、储能为基础,家用电器、终端智能控制为实现方式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同时,格力已经开始用技术服务全世界。格力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智能装备和精密模具,通过三年的发展,已覆盖企业的全产业链,并全面服务家电、汽车、卫浴、食品、医疗、电子等企业。
多年来,格力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众多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在“技术相关多元化”的基础上,如空调技术、模具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形成“业态相关多元化”,如智能家居、工业制品、智能装备,格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相关多元化”之路,培育出格力、大松、晶弘三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以及凌达、凯邦、新元等工业制品品牌。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从一家专业生产空调的小企业成长为产业多元的精工制造企业,格力发展的秘诀在于: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