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当所有利好都看清楚 剩下的就只有利空
【中国制冷网】前些日子,在空调新冷年开盘时,很多企业表明要再开新产线,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对此,业界和媒体都做过分析报道,但大多数只涉及到增加产能的表象,没有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哪些因素误导了空调行业对产能的错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空调行业一些企业增加产能,也并不是任性而为,他们也是经过市场调研,经过反复论证,在权衡了利弊得失后,才慎重做出的决定。包括一些新晋品牌也绝非是头脑一热的率性而为,毕竟投入一个行业是要靠真金白银的,绝不是两个嘴皮一碰那么简单。
那么有人就要问,一些厂家,包括投资者也明知道,空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跟冰箱、洗衣机以及彩电一样,都是进入到更新需求占据主导地位的平稳发展时期,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素促使厂家或投资者逆势而上,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市场挣钱的示范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人性的弱点就在于攀比,一些企业看到别人因为增加产能,依靠规模大挣了钱,这种示范效应极为的强烈和具有诱惑力。不管自己有没有那个市场能力,就觉得自己没有挣到钱是规模小了,旺季别人有货而自己缺断货了。那么这个就是主要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结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扩充产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二、有渠道这个大的蓄水池。说起来也怪,同为大家电产品,空调的运作模式就是与彩电、冰箱、洗衣机不一样。空调与它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半成品,需要售后的安装服务,同时需求具有季节性特征。因此,空调在渠道上就具有了特殊性,比方淡季打款旺季销售,这样渠道商就成了厂家的蓄水池。有了这个蓄水池,市场的容量就似乎有了一定的弹性。也正是这个蓄水池的弹性,使得厂家敢于在需求没有爆发前,能够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出去。因此,空调厂家的资金压力要远小于其他大家电产品。
第三、确实有一定增量市场。在大家电品类中,彩电、冰箱、洗衣机是先于空调开始普及的,早在前些年这些品类就进入到更新需求占据主导的成熟期。而在大家电品类中,只有空调起步较晚,现在虽然1、2级市场已经基本完成普及,但在3、4还有一定空间,而5级市场普及率还很低。这样空调在大家电品类中是唯一还有普及需求的。所谓普及需求,带来的就是增量市场。所以,厂家看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想去抢占增量。
第四、有一个国际市场的大退路。厂家扩产除了上述三点诱惑外,重要的还在于一方面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政策,借助政策走出去有搭顺风车那样顺畅;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比较明显,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就连欧债危机最严重的希腊都已出现经济增长。因此,全球市场复苏带来的出口需求旺盛,解除了厂家们的后顾之忧。能在国内销售最好,销售不了也有国际市场做备胎,总之觉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会压在自己手里,扩产的胆子就壮了起来。
依照这么几个方面来判断市场做决策,厂家的市场部及高管人员,在老板面前还是缩手缩脚,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冲击市场,恐怕老板们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在新冷年之初,保守的厂家把目标计划定高,激进的厂家就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投资产线扩大产能。
在他们看来,空调是家电产品中,唯一具有增量需求的细分行业,此时不再去搏一把的话,怎么叫作拼搏市场呢?既就是国内市场受阻,不是还有海外市场随时可以减压吗?此时不搏还待何时?
不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厂家盘算的再精致精细,也会有算计不到的地方。天气因素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今年天气好并不一定明年还会好;现在一些人又把原材料涨价和环保督查看成是涨价的促进器,开始向市场释放涨价的信息。问题是,原材料涨价提振消费只是一个预期,环保督查只能对厂家成本加重,对消费者是否需求并无干扰。
况且,海外市场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更是难以把控。至今,不论是东亚还是海湾始终都不得平静,欧美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基础并不牢固,随时都会再有反复。因此,靠海外市场来做避风港,显然也不是那么可靠。
一旦,国内外市场有所反复,扩大了的产能就成了包袱,不仅产能不能得到释放而浪费资源,同时新增产能投入的资源还有要付成本利息的。届时,压在渠道的产品就成了烫手山芋,不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希望尽快甩出去,结果必然会形成新的价格战。那是厂家再去评估扩产的对错,是不是会有新的观点和结论。
由此看来,当所有的利好被放大并极尽所能之日,就是风险累积之时。不论是产能积累的过剩,还是不由人意志为转移的天气因素,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海外市场崩塌,都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反转的最后拐点。故而,厂商还是要在当前形势大好之际,多考虑点的市场变化的应变之策,未雨绸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