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产销创新高 自我进化VS天气依赖
【中国制冷网】2017冷年,在高温天气等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我国空调行业产销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如果2018冷年天公不作美,空调行业的命运又将如何?
8月25日,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指导、中国家电网主办的“2017—2018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美的、海尔、格力、卡萨帝、奥克斯、TCL、海信、科龙、志高、长虹、统帅、扬子、格兰仕、小天鹅、大金、松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富士通将军、GMCC等国内市场主要家用空调、家用中央空调品牌与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代表,以及京东等主要空调零售渠道代表参加会议,共同就我国空调行业2017冷年总体运行情况与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未来市场走势以及面临的运行风险和政策挑战等话题进行了分析和交流。
产销规模创记录 空调市场亮点频现
2017冷年是我国空调行业的丰收年,企业出货与终端零售均保持高位运行,尤其是今年4月份以来,全行业内销出货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持续增长,主要空调生产企业出货量几乎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增长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冷年我国空调整体内销零售市场规模达到5622万台,同比增长28.5%,销售额同比增长30.5%,创下历史最高销售记录。其中,重点城市市场销售量为4062万台,同比增长30%;五级及农村市场销量1560万台,同比增长24.8%。
“对照历史数据,2017冷年是5年来空调销售量增幅最高的年度。”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蔡莹表示,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持续高温天气、去年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滞后效应、城镇化进程加快、主流企业电商平台渗透率提升、四级及以下市场活跃度增强是2017冷年空调市场实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王雷在致辞中表示,主要空调企业从去年9月份一直到现在都在满负荷生产,上游空调压缩机行业也是如此。从产量上看,2017冷年,中国家用空调行业,包括上游空调压缩机行业都创造了历史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8月—2017年6月我国家用空调产量达到1.65亿台,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盘点2017冷年,我国空调市场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其中,线上渠道扮演了增长引擎的角色,对空调整体市场规模增长功不可没。京东家电空调运营总监唐帅表示,2017年上半年,京东平台空调销售实现高速增长,增速远超去年同期。
产品结构的变化是2017冷年空调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7冷年智能空调快速放量,占整体市场销售量比例已达到21.85%;3500元以上高端壁挂式空调、7000元以上高端空调柜机比例明显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在0—4个月的新品占比扩大,其背后是企业产品开发和新品市场化速度的加快。
产品结构的变化在线上渠道亦有明显的体现:京东家电数据显示,上半年京东平台销售的空调中,圆柱柜机、高能效空调和智能空调的销售额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6%、222%、248%。
此外,空调市场品牌集中度高位集中态势依然明显。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冷年行业前三品牌优势得到保持和巩固,销售量占比已接近75%,前5名品牌销售量占比接近85%。尽管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然而随着空调销售规模的扩大,一些区域性小品牌开始进入市场,甚至一些传统渠道商、经销商也开始进入生产领域。
天气论VS进化论:谁是市场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一直以来,空调行业都被视为“靠天吃饭”的行业。在与会的各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眼中,2017冷年我国空调市场能够实现如此可观的增长,天气堪称第一功臣。
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表示,今夏我国气温呈现出高温天气来得早、高温范围面积大、平均气温数值高、极端高温破极值、全年高温天数多、气温日较差较小等特点,这样的天气特点造成我国空调市场火热、销量攀升。
国家气象中心资料显示,今年6月我国东北南部、华北东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南部等地高温日数有3-10天,部分地区超过10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普遍偏多1-5天,部分地区偏多5天以上;7月全国平均气温23.2℃,较常年同期(21.9℃)偏高1.3℃,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张明英指出,全球气温正呈现逐年上升迹象。据相关国际机构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4℃,全球许多主要城市的气温将达到令人震惊的水平。
在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看来,天气因素固然对空调需求的影响更为直观,但企业自身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变革方面做出的努力也对市场增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空调企业一方面通过丰富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开发出智能、静音、舒适、无风感、艺术性设计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则通过互联网定制、渠道扁平化、线上线下融合等营销模式创新,改变传统的“层层压货”商业模式,实现精准营销,加快产品流通与资金周转。
进入2018冷年,以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为主要内容的自我进化,成为空调行业的主旋律。2018冷年开盘,海尔推出“空净合一”的空调挂机和柜机系列新品,海尔希望为用户打造温度、湿度和洁净空气一体化的洁净空气解决方案。
美的空调相关负责人称,2017冷年是美的空调T+3模式的练兵年,2018冷年美的空调将进一步推广T+3模式,同时加大对线上的投入力度,促进线下适应线上,从而提升线下渠道的运营能力。
TCL空调事业部总经理李书彬表示,2018冷年,TCL空调将进一步推动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升级,并将积极探索新零售,通过“TCL幸福树”线上商城帮助线下经销商转型,推动销售渠道实现扁平化和高效化。
奥克斯空调国内营销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朱丽芳也表示,奥克斯未来会持续把产品品质与技术放在首位,同时做好营销升级与体验、持续打造属于奥克斯的年轻时尚化IP。与此同时,奥克斯还将帮助线下经销商进行IT化、信息化的经营管控,并持续开展“燎原计划”,下半年在全国三四级市场交通墙体等大范围的广告投放、升级1000家零售终端的形象,并通过下沉市场的营销活动来提升线下的综合竞争力。
谈及2018冷年,长虹空调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杨军表示,长虹空调在品牌建设上将以提高定位、推高卖贵为抓手,在产品上将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扩充人工智能空调产品阵容,提高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交互体验,与其他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同时还将挖掘特种空调等细分市场的增量空间。
“2018冷年,扬子空调将坚持节能、环保、舒适的技术创新方向,扩大高能效产品占比,积极采用新型环保低碳制冷剂与绿色、可回收材料,推出令用户有舒适空间感受的空调产品。”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钊说。
志高空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18冷年,志高在产品上将继续围绕智能、工匠精品、健康、节能四大矩阵,全力打造多款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品,进行差异化平衡式布局,而在渠道上,则要深化线上线下市场双轮驱动。
吕盛华强调,天气始终是不确定因素,企业不能固守“靠天吃饭”的想法,而应该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上多下功夫,以弱化天气因素的影响。
2018冷年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稳定 制冷剂政策变化需重视
在经历连续两个冷年的增长后,空调市场在2018冷年会走向何方,成为全行业普遍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参会各企业代表大多对2018冷年空调市场持谨慎态度。
蔡莹预计,2018冷年我国空调市场整体规模将相对稳定,但他同时也强调,天气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房地产市场走势不明朗,也为空调行业增添了不确定性。当前,国家坚持强调住房的居住属性,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控措施逐步开始落实,区域性差异化调整幅度加大,热点城市政策不断收紧,限购限贷力度及各项监管措施不断加码。未来房地产市场能否成为驱动空调市场销售增长的引擎,目前尚难断言。
除了天气与房地产市场的不可预知,我国空调行业还面临着来自制冷剂政策层面的挑战。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项目三处副处长钟志锋强调,全球臭氧层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动向应该引起我国空调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空调行业正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加速消耗臭氧层物质R22制冷剂的淘汰,到2020年,全行业将削减45%的R22使用量。去年10月,全球各国在卢旺达首都达成《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其中明确了具有高温室效应潜值的氢氟碳化物的削减时间表,诸如R32、R410A等用作空调制冷剂的物质也在受控名单中。
钟志锋指出,基加利修正案将对我国空调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空调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加快我国空调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害臭氧层且低碳环保的天然工质制冷剂R290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R290空调的市场化进程,避免制冷剂二次替代对全行业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尽管存在风险和挑战,事实上空调行业在2018冷年也面临着一系列利好因素。据了解,2017年我国将完成600万套棚户区房屋改造,2018—2020年我国还将完成1500万套棚户区房屋改造,其中蕴藏的空调需求甚为可观。此外,雄安新区建设、自贸区扩大、农业人口转移等宏观政策,也有望催生大量的空调新增需求。
唐帅预计,2018冷年空调在线上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商渠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家用中央空调也将成为2018冷年我国空调行业一大增长点。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家用中央空调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44.2%,规模达到180亿元。奥维云网空调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彦斌预计,在精装修市场份额逐年稳步增加、“煤改电”政策等利好因素支撑下,家用中央空调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王雷认为,不管未来市场走向如何,企业都要下功夫去研究消费需求,通过产品创新、渠道转型、营销创新,通过好产品、好服务,在冷年伊始抢占市场先机。只有这样,不管外部环境是利好还是不利,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表示,消费升级的趋势在今年火爆的空调市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智能化、高能效、环保、舒适是空调产业的发展趋势,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创新引领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