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成生鲜电商发展角力点
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28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6%,预计到2017年其规模将突破1400亿元。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红包的出台为农业生鲜电商的发展再添了一把火,刺激了各路资本的加速涌入,以中粮我买网、天天果园、一米鲜等为代表的垂直类生鲜电商更是发展迅猛。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虽然生鲜电商市场势如破竹,但食品的损腐率依然居高不下,冷链物流仍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致命弱点。分析认为,提升冷链物流能力仍是未来生鲜电商发展的角力点。
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逾千亿
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各个领域内迅速掀起了一股拥抱互联网的热潮。而近半年来,政府在基础通信建设、跨境电商、农业电商等方面的大力举措更是接踵而至,尤其是进入11月,一系列政策红包更是纷至沓来。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17日,财政部又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3日,国务院再公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表示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
政府的一系列扶持计划,为本就跃跃欲试的生鲜电商业再加了一把火,电商界巨头们纷纷加力,积极部署2016年的农村市场。
实际上,从零售到餐饮、从出行到娱乐、从生活到医疗……随着我国电商势如破竹的蔓延态势的加剧,生鲜电商早已被视为电商业发展的下一个蓝海。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生鲜行业研究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289.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22.6%。据其分析称,到2017年,这一规模将突破1400亿元人民币。易观国际认为,生鲜电商成为下一个蓝海有四大理由:一是利润率较高,生鲜电商企业从菜地直接收购,毛利率能够达到40%—60%,海鲜等个别品类还能够达到100%,而一般电商企业毛利率才5%-8%;二是抗风险性强,生活食材是人们不可能减少投入的开支,无论经济形势如何,生鲜市场需求仍在;三是用户粘性高,调研显示每户人家每周会有三次订购,在重复购买率和客单价方面,生鲜电商都远高于行业平均;四是行业潜力大,生鲜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但电商渗透率还不到1%,未来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我国生鲜品损腐率比发达国家高
尽管如此,但长期以来各大电商的“烧钱”模式仍是目前生鲜电商业发展中最令人无奈地事实。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其中90%以上处于亏损阶段,仅有1%能够盈利,一小部分能够勉强实现收支平衡。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认为,生鲜电商企业亏损主要是因为当前冷链物流体系的限制,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且正常损耗率高。据易观国际调查数据显示,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成本要比普通产品高出一倍,中国生鲜品的损腐率高达10%-25%,发达国家的生鲜品损耗率维持在5%左右,普通电商商品损耗率则低于1%。
此外,生鲜电商发展迅速,各路资本大量涌入,市场上出现了包括1号店、我买网、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易果网等,加之阿里、京东、亚马逊等原有电商巨头的固有领导地位,使得生鲜电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还出现了一批立足本地、依托自产自销模式的果类蔬菜的单项特色生鲜电商。众多单向经营的小型生鲜电商则依托于核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打造“天然、有机”等概念对市场进行影响。生鲜电商的多样化繁荣,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通道。据易观国际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42.3%网民只在一个购物网站上网购,较2012年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较2011年降低近1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消费者仅在一个购物网站购物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是困扰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日有媒体称,沱沱工社、一米鲜等生鲜电商通过第三方经销商将“产地直供”变成了“曲供”,将“直采”、“直供”变成了营销噱头。这也暴露了国内生鲜电商在对供应链流程控制上的弱势。且目前多数电商为了赢得用户流量纷纷大打低价促销牌,品牌效应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导致用户信赖度低,加剧了电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为缓解盈利压力,许多生鲜电商平台在品类上进行了优化。记者查阅各家生鲜电商平台销量等数据后得知,目前生鲜电商仍然以客单价和毛利率较高的进口水果、海鲜等产品为主,时令蔬菜、奶制品等品类则销量较少,许多电商网站将水果、海鲜放在生鲜频道的第一项分类,加大了这些品类的曝光度。
冷链物流仍是未来发展角力点
不过,在众多问题中,专家认为,冷链物流依然是关键所在。据了解,生鲜食品中,不同商品品类对冷链物流的要求存在差异,冷鲜肉类、海产品要求最高,生鲜水果虽然对冷链的要求相对前者较低,但对配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