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平台支撑
会议指出,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出的短板。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是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要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建立标准规范,加快建设综合运输和物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冷链物流。二要推动物流与“双创”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互动融合。推进“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实现车辆、网点、用户等精准对接。探索“一票到底”的联运服务,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三要加大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结合营改增创新财税扶持,简化物流企业设立和业务审批,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管理,使现代物流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民生。
“互联网+物流”的一系列举措,将给企业物流运输带来全方位的优化,物流市场的成本将会降低,生产制造企业也能实现减负增效。然而,要将这一系列举措落实到底,快递物流行业还将经过一步步的升级与改造。
冷链行业有点“冷”
我国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突出的短板,目前整个行业还有点“冷”。
一是冷藏能力有限。目前中国人均消费冷冻产品仅为7公斤左右,而美国则达到了人均70公斤;中国汽车冷藏保温车辆只有美国的1/7、日本的1/4,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受此影响,每年我国仅果蔬的流通腐败问题就要造成1000亿元以上的损失。
二是冷链标准监管缺失,企业执行力差。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有数百项,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性。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也制定了若干冷链国家和行业标准,比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并进行了标准试点和宣传,但是仅靠协会的力量是苍白贫乏的,还缺失法律层面的制约。
三是冷链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政府部门往往相对重视食品生产环节,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仅有30%用于生产,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虽然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30%,但大部分人还认识不到温度变化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
诸多因素制约发展
中国冷链物流之所以有点“冷”,有诸多制约因素。
首先是产业集中度难提高。由于地区分割,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缺少全局统筹,我国目前冷链物流产业集中度偏低,绝大多数为“散兵游勇”,竞争力不强。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前十名冷链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6%,同时,各种类型的冷链物流从业企业,无论是生产商,还是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商,以及传统的物流企业,遍地开花,分散零碎,形不成气候。在游资炒作农产品时,比如这几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市场游戏,因为冷链物流集中度不高,国家有关部门难以利用市场杠杆平抑物价,形不成拳头,眼睁睁看着游资兴风作浪。
其次是运营成本难降低。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有两大原因,一是电费消耗大,冷藏成本高;二是油价上涨快,运输成本大,加上到处是收费站,冷链物流经不起关卡折腾,交钱消灾弭难。冷链物流是食品运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冷链运输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食品企业选择偷工减料,土法保鲜。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物流成本要占产品销售额的50%到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可能只有20%。食品从冷库运送到超市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持续低温,会导致食物化冻腐败变质。目前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大多数食品企业都采用冰敷保温法,但化冻后食品的原生态口味大打折扣。
再次是行业标准难出台。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可供参考与执行的标准,例如在冷链能损与效率、作业操作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温度控制、管理要求、设备标准、运营流程等方面都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定。现阶段不是所有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都能提供温度监测和控制记录,冷链运输过程中还存在着温控不力等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冷链质量标准,各地区标准不一,监管部门无所适从,执法的随意性较大,这让一些投机分子有空可钻,这样就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冷链物流领域,日本很值得中国借鉴,可加快冷链物流由“冷”转“热”。
——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是日本的冷链物流的显著特色。日本冷链物流企业在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的应用程度较高。计算机管理系统被普遍应用,配送中心的分拣设施、拼装作业安排犹如生产流水线一样,非常先进,有的已经使用数码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在国际冷链物流领域里,广泛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提高了信息在国际间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企业降低了单据处理成本、人事成本、库存成本和差错成本,改善了企业和顾客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出台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目前日本已基本形成了良性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市场和运作机制,冷链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也已初具规模。政府认为需要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将投资重点着眼于一些重点冷链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冷链物流信息化运作效率,日本政府还着手一系列冷链物流信息化政策方面的改革,其目的是进一步放宽对冷链物流信息化业的规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更加富有活力地发展。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进行冷链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升级。
——冷链物流在信息化库存管理上,加强与制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衔接,从未出现过断货现象,使日本冷链物流信息化始终保持快速畅通运行。在配送业务上,充分利用冷链物流信息化手段,利用车载地图系统为送货车设定合理的冷链物流配送路线,能够掌握送货员的实际配送路线和在每一个零售客户停留的时间。日本冷链物流不仅可以优化配送线路,而且还有利于对送货员的管理监督,并提高配送效率。
——日本冷链物流还加强对配送队伍的管理,利用冷链物流配送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冷链物流信息化人员考核、线路冷链物流信息化优化、冷链物流信息化业态分析、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等多项内容,为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优化冷链物流信息化送货线路、实现弹性送货提供了冷链物流信息化系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