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冷链管理应堵上哪个漏洞?
这些天,关于非法经营疫苗的新闻及其议论,成为一个让人绕不开的话题。人们关心疫苗问题,是因为这是关系到人们健康和良知的头等大事。好在有关部门出面发声了,用专业的知识回应了公众关切。这确实消弭了一部分人群的惶恐情绪。
在这个事情中,人们最为关心的节点在于,那一对母女是怎样犯下5.7亿大案的,其中的漏洞在哪里?
如果我们能分析一下主犯的背景,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关键词:药剂师。本案犯罪嫌疑人庞某某,也就是那位母亲,原本是一名药师,所以她很清楚疫苗运送的冷链大概是怎么一回事情,也知道各个部门重点关注的督察点在什么地方。冷链管理虽然说在制度上非常完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那就是当前还不可能对冷链的各个时段实施无缝管理。
受条件限制,当前在对冷链环节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比较明确的着力点,一个是资质管理,一个是资料管理。前者涉及人员的培训,设备的购置与维护。原则上讲就是相关企业(厂商)要有合格的人、合格的设备、合格的场地,这些是硬杠杠,必须达标才能获得资格证。后者则是工作中的日常记录。这是过程监控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这些记录在很多时候是关起门来自己记,因此,有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某批次药品从甲方运到了乙方,乙方要转给丙方。乙方可能经手停留一晚上,原则上讲,这一晚上这批药应该冷藏保持冷链。但因为人手不够,或者其他原因,乙方可能就直接露天过夜,第二天再找冷藏车运走,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第三方看见,工作记录中记载的仍然是冷藏管理。
其实,就是这样一种自我记录描红的过程,让冷链环节在有些时候真的成为建立在良心上的过程,一旦当事人不讲良心,整个链条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具体到这起疫苗案之中,当事人全然不合要求的疫苗管理,之所以能安然地存在于完整的冷链管理之中,就是因为这样的漏洞完全可以通过文字记录,变得完美无瑕,并足以应付一般的检查。所以,一个看似赤裸裸的犯罪活动能够隐藏5年之久,就在于抓住了被监管的关键环节,能够较为轻易地实施遮掩。
当然,在这个案件中与之合作的上家与下家共同作假,洗白冷链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如果冷链的监管环节能够真正在过程中做文章,包括引入全程录像机制,或者温度的电子监控记录,或者不定期的“飞行检查”,即不事先通知的突击性抽查。在运送环节对疫苗的活性进行检验,让冷链真正无缝,那些苍蝇、蛀虫也就无从下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