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危机观:危机常态化应对无穷时
【中国制冷网】2009年第一季度,海尔集团在国内市场销售与利润保持平稳增长同时,海外市场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其中,海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销售额同比上升26%;海尔在中东非洲市场销售额同比上升57%;在东盟市场同比上升20.8%;在韩国、日本等东亚市场上升18.2%。
在危机面前,海尔用坚实的业绩证明了其生存与竞争能力。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张瑞敏这位杰出鲁商依然风采依旧,他以自己的智慧与从容惯看秋月春风。近日,张瑞敏就如此应对金融危机接受本报媒体专访。
媒体:作为一家跨国家电公司,海尔能够从容应对危机,并实现稳步发展靠的是什么?
张瑞敏:海尔在努力打造像时钟一样的创新体系,全面应对每天都存在的危机。海尔集团能够顺利渡过何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关键在于海尔“过冬”、“冬泳”和“基业长青”的战略理念。
媒体: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海尔是如何“过冬”的?
张瑞敏: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中,企业要想“过冬”,就要做到丰衣足食。“食物”就是订单,“衣服”就是现金流。没有订单就等于没有“食物”,不饿死也会饿晕;有了产品却不能迅速变现,成为库存,没有了现金流,等于没有“衣服”,还是要冻死。
金融危机来临,企业从哪里获取订单?海尔靠的是服务,服务“老外”和“老乡”。“老外”就是海外用户,“老乡”就是国内用户。具体而言,海外市场要升级,国内市场要深入。与通常所说的“出口创汇”不同,海尔的海外战略是“出口创牌”,从出口、到当地化生产、到成为当地品牌,逐步升级。只有建立全球化的网络,成为全球化的主流品牌,才有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如,人民币升值后,中国企业出口成本升高,但因为海尔在全球有29个制造基地,能实现最大化的当地化采购、制造、配送,避开了汇率风险。
有了全球化的网络后,海尔能更快、更准地掌握本土用户的需求。如,在国际主流市场的美国,海尔设计了700升容积的大冰箱,有一个抽屉能放下一只完整的火鸡,很方便美国用户过感恩节。
这样一来,即使金融危机来了,海尔也仍然有持续的海外订单。2008年海尔在海外市场的总体业绩提升了8%,其中“海外生产、海外销售”部分增长超过20%。
媒体:海尔在国内市场是如何继续保持优势的?
张瑞敏:针对“老乡”,海尔则抓住“家电下乡”机遇,为农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家电下乡”绝不是简单化地把城市销售的产品卖到农村去,而是开发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家电。比如,农村老鼠多,喜欢啃家电的电源线绝缘层。考虑到现在农村住土坯房的少了,大老鼠少了,小老鼠多了,海尔专门把家电后盖板改成了特殊防鼠板,连4厘米的小老鼠也钻不进去了。
目前,海尔在全国建立了6000家专卖店,并整合了全国县城1000多家星级服务中心。为了让农民能及时领取13%的补贴,海尔正在主动与农村信用社联合,探索当天能领到补贴的办法。
媒体:如果把这场危机比作赛冬,那么作为企业要想学会“冬泳”,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关键要素呢?
张瑞敏:企业要想能够“冬泳”,意味着要有超强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来源于创新。20年前,海尔起家时砸过冰箱,今天海尔开始砸仓库了。所谓“砸仓库”,就是取消库存,实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从“砸冰箱”到“砸仓库”,海尔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张瑞敏说,“砸冰箱”是进行质量创新,“砸仓库”是商业模式创新。
:
海尔谋划转型:从制造型转为营销型(图)海尔中央空调全国开展万家“无醛”活动青岛海尔:家电下乡将成为未来业绩支持
海尔1998年就在中国市场率先实行现款现货,当时阻力很大,但海尔坚持下来了。这次金融危机中,有的企业库存增加,有的企业应收账款增加。而海尔又通过为客户提供所需方案,不但实现了零库存,而且实现了高增长。
任何时候,客户都需要有价值的订单。近年来,海尔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利润增幅达到收入增幅的2倍。2008年,海尔集团利润同比增长20.6%,利润增幅超过收入增幅的2倍。这说明,订单的价值在提高,即海尔为用户创造了有需要的价值。
媒体:你经常说企业越大风险越大,海尔如何在做大同时应对市场之变的呢?
张瑞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竞争环境在恶化,一些产品不是用户真正需求的产品,必然导致库存和应收账款增加,发展速度越快企业风险可能越大。企业发展要解决大生产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海尔的实践,一是变大规模生产为定制生产,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模块化、标准化生产,类似于乐高积木,根据产品性能的需求,进行模块组装,通过设计,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二是企业对外有自主经营的团队,进行市场细分。农村市场千差万别,但同样是北方农村,需求还是有趋同性的,这样可以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类型。关键还是对客户需求的认识和把握。
媒体:美国有一本管理书叫《基业长青》,书中观点认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做“报时人”,而要做“造钟师”。你好像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张瑞敏:是的。海尔目前正在探索一种自主经营体,正是期望建立一个像时钟一样的创新机制,让员工主动去创造客户价值,自主地核算投入产出。
海尔超过6万人,发展速度比较快,会带来“大企业病”。企业过去的组织结构是层级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是每个人没有非常明确的市场目标,甚至扯皮。而如果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在目标的驱动下自行运转,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就能达到像美国管理大师鲁克所说的那样:“组织的目的就是让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在应对外部市场竞争中初显成效。员工中出现了一些主动核算投入产出、主动为客户创新的故事。在海尔手机部门有一个专门为印度大客户成立的经营体,将原来分散的、割裂的部门在同一目标下成立一个共同的团队,为当地的用户创造有价值的手机。2008年,海尔仅向印度市场出口就翻了一番多,达到近400万台的CDMA手机。
媒体:那么,海尔做好应对今后任何危机的准备了吗?
张瑞敏: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大量来自欧美的订单,但大多数仍停留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廉价资源生存,如果不加快提升竞争力,将无法应对随时都会到来的下一次危机。海尔只有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不只是为客户提供单一的产品,而是为客户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才能赢得持续发展。
:
海尔谋划转型:从制造型转为营销型(图)海尔中央空调全国开展万家“无醛”活动青岛海尔:家电下乡将成为未来业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