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总裁张跃:制度决定成败
1997年,鲜为人知的远大因为购买第一架公务机而名扬四海,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张跃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好学造就“远大神话”
20岁以前的张跃一直在学习美术。这个当时生活在湖南郴州小城市里的年轻人,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商场上的风云人物。但与生俱来的豪气、执着和好学,注定他将成就一番事业。
“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张跃说,“小时候画画,我每天可以不吃饭画上10个小时,甚至更长。我很容易陶醉到某一件事情上,后来我学习也是这样,能够进入角色,而且一进去很多年都埋在里面。”
1984年,张跃辞职下海,靠卖摩托车掘得第一桶金。
1985年,自我感觉良好的张跃图谋做大,在郴州开了一家咖啡馆。然而,由于不懂管理,满盘皆输,经营不到一年,不仅血本无归,还亏了七八万元。这次失利,对他触动非常大:要成功,必须“完善自我,出类拔萃”。今天,这句话已成为远大的信条。
1988年6月,张跃对自己的事业进行了现在看来是微型化的关停并转。关闭了维系几年的咖啡馆,以3万元的资本注册了“远大热工研究所”,因为当时毕业于哈工大热工专业的弟弟张剑开始了无压力锅炉的技术研究。这个热工研究所很快拿出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第一届全国无压锅炉会议”上一炮打响,并因专利转让收益近百万元。
张跃并没有沿着锅炉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因为它没有太高的技术附加值。
张跃接下来搞出的是“溴化锂制冷采暖”技术,它既没有了氟立昂的污染,又能省电。聪明过人的张跃就将这种技术用在了中央空调的产品上。为了熟悉技术,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将90%以上的时间用于读书、跟踪学习先进的设计技术。勤奋苦学加上天生的悟性,使张跃很快对这个技术了如指掌。
接下来的商业运作,张跃将自己原先摸爬滚打得来的商业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将自己要生产的产品取了一个便于让市场接受的名称——“直燃机”,然后挟无压锅炉技术发明的余威,在湖南科委的系统里行走。他们成立公司,获得郴州地区科委的支持,并出资30万元现金。
经过试用改进,远大空调正式昂首入市。张跃也将公司搬迁到了地界宽广的长沙城。在获得初步发展后,即将郴州地区科委当初30万现金的股本退还。从此,远大公司正式开张。
张跃开始猛钻技术,用他自己的话讲,“70%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到后来,公司的总工程师也会来跟他讨论技术上的细节。兄弟同心同德的结果,是在短时间内缔造出了“远大神话”——从1992年6月移师长沙,到1993年底,远大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将直燃机迅速升级到第5代,并于1995年建成全球第一条直燃机流水化生产线。
同时,一座在外人眼中如同“乌托邦”的远大城,也在长沙东郊的开发区里逐渐成型。在占地31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远大有自己的宾馆,名为“方舟”;有自己以船为型的俱乐部——“理想号”。优越的环境、极度的整洁和几乎难以想像的秩序——远大城员工公寓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晚上睡觉都采用熄灯制,让德国人看了也心生感慨:世界上一流的工厂也不过如此。
1997年,一架贝尔206型直升机降落在“远大城”中,英国的《金融时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来报道中国的资本家开始买飞机。
人才和制度几近完美
在接触了管理大师的思想后,张跃开始对人力资源开发有了新的认知。“远大以前的做法是既不培训也不挖人,但是我们从2002年开始重视员工培训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系统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的结论是,企业应该加强培训。”张跃说。
“没有沉不了的船,没有倒闭不了的企业,一切取决于人的努力,工人应3倍地努力,负责人则应10倍地努力”——原东芝总经理士光敏夫的这句名言,赫然写在远大“品管楼”最显眼的位置,这既是张跃对自己和员工们的警示,亦是鞭策。
张跃对制度的推崇也到了固执,甚至是偏执的地步。在远大,从生产到非生产,从大事到小事,每一项工作纪律严明,比如:接待外来参观人员,事先要根据对象制定专门的、惟一的接待程序。参观团什么时候到哪里参观,由谁领路,参观多长时间,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计划,进行精心准备和安排。
“我一直觉得一个企业最强的不是它的技术,制度才是决定你这个企业所有活动的基础。有没有完善的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好和坏之分,而是成和败之分,要么成要么败!没有制度是一定要败的。”张跃说。
张跃也“霸蛮”
“霸蛮”,是湖南一句地方风味十足的方言,它指一个人认准了一件事,虽千夫所指,亦用强力勇往直前。“湘商”都有“霸蛮”的特点。在张跃的言行举止中,也有着太多的“湘商”特色。有人分析说,张跃为了保证自己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而拒绝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如上市或其他对家族企业的改造,将会让远大萎缩。对此,“霸蛮”的张跃也自有主张。不久前,远大开始了全面的招兵买马,许多高学历的人员空降远大城,还曾引起了土生土长的实战派私下的不满。远大还在建自己的研究院。如果远大要扩展,它肯定会在其上下游的产品上下功夫。
几年前,当远大在珠海航展上购入第7架公务机,许多人也没有看出张跃是在远大未来的棋盘上投下了一颗“闲子”。一家制造型的企业要7架飞机做什么?因为一旦国家向民营企业开放航空服务领域,“不多元”的远大就将最先涉足其中。当然,这还只是张跃一位老部下的分析,张跃本人对此从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