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召开 中国承诺降低碳排放
在本次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协议应该遵循公约原则和规定,推进公约全面有效实施,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由于各国在1992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没有规定各国的具体行动和责任,所以自1995年起,联合国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气候大会对《公约》进行探讨和补充。最为着名的补充条款当属各缔约方于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
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临近,各缔约方于到期之前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气候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修正案。修正案为相关发达国家设定了2013-2020年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但由于美、日、俄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相继退出该协定,因此《京都议定书》的实际含金量并不高。
而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中国首次同意设定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但各国最终仍然没有签订一份表述清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于是,在业内看来,此次巴黎气候大会肩负着2020年后国际社会能否在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担。
习近平同时指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有利的资金支持,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事实上,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多方希望达成协议的愿景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小的阻碍,资金便是巴黎气候大会能否达成一致协议的主要障碍之一。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为自身提供资金、购买技术等以应对气候问题变化,但发达国家更希望通过世行和其他开发银行补充这一资金,而非由国库提供。
而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第一大国,在气候大会中的话语权不言而喻。当地时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重申了两国在2014年11月和今年9月达成的气候变化声明,并希望巴黎气候大会能够达成一致结果。有分析认为,一旦中美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共识,对于2020后全球减排新机制的形成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中美两国在温室气体排放上均已提出限时限量的目标。在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国提出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6%-28%。而中国今年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则明确提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