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商机无限 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昨天,跟老公在网上一口气挑了三个空气净化器。一个放在车里,一个放在客厅,另一个放在卧室,我们要全面抗战雾霾。”新婚小白领遥遥本来打算等新房装修好后再购置空气净化器,结果被雾霾话题一刺激,立马把计划提前实施了。
入冬以来,人们关于空气净化器的话题多了起来。这些大小不一、价格高低悬殊的空气净化器,看起来功能相当齐全,但具有多大的防霾效果尚未可知,那需要这个装置的人们该怎么选呢?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探访。
“迷雾”下选购产品
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电器商场。在光复路附近的东北电器城,卖空气净化器的区域略显冷清,前来挑选空气净化器的李女士说:“现在出门常有‘霾伏’,因为家里有小孩,为了他们的健康着想,就想买一台空气净化器,至少会让家里的空气干净一些。”说起如何选购,李女士想买国外的品牌,“我觉得国外的品牌技术比较成熟,质量应该也更好。”而对于净化器机身标签上标注的各种指数,她坦言看不懂。“标签上一堆中英文的指数名称,我也不知道哪个最重要。”
“最近几天,空气净化器销售量很不错。”在重庆路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促销员都表示随着雾霾天的持续,空气净化器的销售也在不断升温,市场上销售的品牌有上百种,有飞利浦、夏普、松下等国外品牌,还有格力、美的、海尔、亚都、艾美特等国内品牌,按需求分为纯净化型、加湿型、智能型、车载型等等,价格差异也很大,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面对“鱼龙混杂”的庞大市场,多数消费者感到有点茫然。记者发现,几乎每台净化器的标签都宣称产品的PM2.5、甲醛去除率达到99%以上。一些品牌导购员仅仅根据消费者的家庭面积推介产品,对其它各项功能却仅略知皮毛。在一家卖场,当记者问到PM2.5去除率检测报告出具方是谁时,导购员表示现在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检测报告一般是厂家出具的。
新标准明年出台
据市环保监测站曲丹主任介绍,室内污染物主要分为三大类:PM10等颗粒物、甲醛等气态污染物和细菌等微生物。颗粒物的净化技术,主要有滤网和静电吸附两种技术;气态污染物净化,则主要通过活性炭、化合物反应、静电高压分解或化学催化的方式来实现;微生物的去除,一般通过滤网拦截或静电杀灭。“空气净化器一般在冬末初春时迎来销售高峰,而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季节需求量不大。空气净化器原来主要在企事业单位使用,比如医院、高档宾馆、空气净度要求高的电子厂等。而普通消费者开始接触空气净化器则开始于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此后,购买人群主要集中在住房装修者,为的是清除装修所带来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
近日,新版《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洁净空气量(CADR)、累积净化量(CCM)两项评价净化能力的指标,取代了以前的“净化率”指标。洁净空气量(CADR),即单位时间提供“洁净空气”的多少。累积净化量(CCM)则是CADR的耐久性指标,级别越大寿命越长。新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厘清规范行业乱象,让消费者有标可依。
“不同于其他的电器产品,消费者对净化器的真实净化作用缺少直观的用户体验,对产品性能的优劣认知度不足,仅从外观或产品简介上很难区分清楚。”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前最好对产品的净化原理、技术指标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产品。
如需去除固态颗粒污染物及各类有害气体,建议选用同时兼具固态污染物和有害气体净化功能、CADR较大、CCM较高的产品;家中如有婴儿、哮喘病人等敏感人群,则建议选用不产生臭氧的纯物理吸附式机器;可以根据房间面积选择机器,没有必要越大越好……
净化器市场重新“洗牌”
近年来,雾霾等环境问题催热了空气净化器市场的崛起。与不少家电销售下滑相比,净化器一枝独秀高速发展,国内品牌从2012年的50多个增长至2015年的近300个,2013年市场零售量240万台、总额56亿元,2015年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900万台,零售额总量或在200亿元以上。目前,欧美国家空气净化器的使用率在30%以上,而国内还不到10%,未来的市场增长空间很大。
然而,品牌鱼龙混杂、净化效果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进行夸大虚假宣传等问题也随之而生。“如今不少空气净化器都宣称可以有效去除甲醛、PM2.5,净化率高达99.9%以上等等,但实际效果如何难以知晓。因此,空气净化器市场存在宣传乱、数据乱、认证乱等问题。 ”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初,国家工商总局针对市场上出现部分经营者在空气和饮用水净化类生活用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旨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空气净化器行业正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洋品牌的“高价神话”正在破灭,一批国产品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一些靠傍洋品牌、靠高昂价格哄骗消费者的净化器逐步被清洗出场,行业已度过初级阶段,厂商只有加强自律、注重产品品质纵深化发展才能立足,整个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