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暖改革遇寒冬
由于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因冬季供暖涨价引发的一些问题。使人感觉是供暖改革目前没有得到大多数老百姓的欢迎和认可。
将原来的福利型供暖体制,逐步向市场化过度,这样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改革,为什么在实践中进展缓慢?为什么供需双方都对政府不满意?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供暖成本的构成如何公开透明,让老百姓感到可信。从目前的状况看,各地供暖费用“涨声一片”,一般涨幅都在原价的20%左右,最高的城市涨幅达到50%,每平米一个取暖季的支出,按照90平米左右的普通住房计算,也需要近2000元,这样的水平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特别是享受不到补贴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说到供暖价格上涨,无论是听证会代表还是普通市民,都能够理解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但是,这一因素到底在供热企业的亏损中占有多大比例?数据是否真实?而且,仅凭供暖企业提供的数据又怎能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同。本来,价格监管部门的成本监审环节,是对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监督,但是,其身份是政府部门,而供热企业又是垄断行业,物价部门在公众看来,是与供热企业坐在一条凳子上的,难以得到完全的信任。
从社会现实看,供热企业的成本也确实是“雾里看花”,十分模糊,比如热电联产企业,国家要求在向社会公布供热成本时,将供电与供热的成本进行分摊,分别计算,这一点在听证期间几乎很少做到;还有,计算企业亏损,供热企业总是用价格上涨前的煤炭价格与当前的煤炭价格比较,但是很少有企业公布当年煤炭价格较低时,企业的利润是多少。因为国家有明文规定,供热企业利润率不得超过3%,并且哪些支出可以列入成本,哪些不能列入成本,都有明确规定,可惜的是,这些数据企业和物价部门也很少向公众公布。因此,即使热价上涨了,老百姓也不明白,总有被迫接受涨价的感觉。
二是供暖补贴制度有违社会公平。目前的情况是,党政机关和一些垄断行业以及城市低保人员,每到冬季都可以享受政府或企业发放的取暖补贴,而占社会成员相当大部分的低收入群体、困难企业群体、自由职业群体等都难以享受到这一补贴,这样的补贴制度,是有违社会公平的。
从取暖补贴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看,是原于计划经济,那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是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取暖补贴大部分城镇居民都能享受。现在时代不同了,所有制的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既然是政府补贴,就应当考虑到不同所有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员补贴方式及资金来源,使补贴的覆盖面尽可能扩大,从制度上维护社会公平。
三是供暖改革的政策需要调整,要突出供热企业的市场化特性,不能每一步改革的推进都让用户掏钱。回顾我国的供热体制改革,几乎是每推进一步,就让老百姓拿一次钱:如买房时,尽管7年前国家就明确禁止收取暖气集资,但是,目前相当多地方还是以政府名义发文件,要求用户按照房屋建筑面积,每平米缴纳30—50元不等的集资费、开口费、入网费、差别热费等;后来又搞分户计量收费的改造,一些政府部门又规定,改造的费用由政府、企业、用户分别承担一部分;即使改造成分户计量收费以后,还要实行“两部制”收费方式,即使你一个取暖季不用热,也必须缴纳每平米十几元的“基本热费”。
这样的供热体制,对于用户来说,完全是一种利益上的绑架或勒索,用户一旦加入到供热管网中,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就成为供热企业绑架的对象。这样的供热改革,怎么能得到多数老百姓的拥护!
供热改革目前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半拉子市场化”改革。仔细想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任何一个行业一旦陷入“半拉子市场化”境地,就无可避免的形成政府、企业、用户三方都不满意的结果:医疗如此、股市如此、热改同样如此。
进一步讲,“半拉子市场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政府审批资源太强大了,审批部门的既得利益难以放弃,企业就希望依靠政府的权力谋取更大的利益,盈利就赚钱,亏损就提价,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以供热企业为例,主要原料为煤炭,而我国煤炭价格每年的淡、旺季差价很大,你听说有哪个供热企业煤炭淡季价格低时存煤呢?如果这个企业脱离开政府的怀抱,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还会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