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冷冻年度面对两方面压力空调涨价难持久
在与空调企业的接触中,记者了解到企业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之中——一方面,2005年空调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日渐缩小。在这两方面的压力面前,企业不得不将大部分心思放在处理库存和梳理渠道上,而对新产品的研发就显得迟缓起来。
业内专家表示,2006冷冻年度空调涨价的局面将难以持续,企业为了应对压力很可能调整策略,把放量增长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去考量。
1500万台库存压力
根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市场的总销量在2656万台左右,这一数据仅与2004年相当;出口2560万台左右,相比2004年增长不超过10%%,两年前企业赖以生存的出口已经形势江河日下,而且在退税政策调整后,企业从出口中得到的利益大不如前。
课题组还预测,2006年空调市场需求总量略有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会很大。与此相对应的是,空调行业整体产能扩张的幅度相当大——前十位的空调企业产能已达到7500万台,行业总体产能突破8000万台,较2004年增长近1500万台。
在产能和销量的不对称发展之下,直接导致规模和实力相对弱小的企业走向消亡。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04年度家用空调品牌从2003年度的150多个减少到96个,2005年又有27个品牌退出了市场竞争,市场仅剩69个品牌。在现存的69个品牌中,有48个品牌在重点城市市场占有率不到1%%,市场占有率低于0.01%%的有29个品牌。
此外,产销不协调还导致库存剧增的后果。业内估计,空调库存已经超过1400万台,有厂家甚至认为有1800万台。到目前为止,库存的沉重压力还没有丝毫减轻的迹象。
规模化不再吃香
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空调企业对于竞争形势的认识已经开始转向,以前单纯地认为规模可以带来效益的想法,在事实面前被证明遭遇嘲讽。可以说,在规模化中发展壮大的国内空调企业已经走道岔路口,在市场增长放缓的局势下,原来潜藏的一些矛盾开始激化。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空调企业目前到了战略转型期,应该尽快将规模化战略向利润导向型战略转移。但从目前来看,要实现战略转移必须付出很大的牺牲,甚至要有在短期内放弃部分利润的魄力。利润导向型企业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追求利润与追求规模并不是对立的两面,2005年在原材料涨价以及消费者对于健康、节能的重视为厂家提高价格,追求利润提供了机会。
品牌加速集中
由于供大于求,2005年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仅为2.59%,远低于几年前15%至20%的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利润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一些资金运转不良的企业明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成批的品牌在压力之下走向了消亡。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大品牌、大企业。
专家分析称,国内空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已经到了“红色警戒线”,在淡季打款、旺季提货的销售模式下,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被套牢,一旦有一方出现问题,受到牵连的就是整个上下游两端。再加上家电连锁巨头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越来越强,生产商的话语权被剥夺,渠道商一头独大的后果必然给厂商关系制造越来越紧张的气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陆刃波表示,2006年空调品牌还将消失1/3,剩下的几个大品牌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小品牌的生存状况很难得到改善。以格力、美的、志高等品牌为首的行业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二、三线品牌与它们的差距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