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增建筑仅5%符合节能要求
“广东省平均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1亿平方米以上,广州市每年新增约1000万平方米,符合节能要求只有5%;广东省目前既有建筑面积约10亿平方米以上,符合节能要求的占不到1%。”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与DeST研究中心主任孟庆林教授,日前于广东省房协组织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地产与和谐人居论坛上,在谈到广东房地产节能现状及节能前沿技术情况时说的。
小区住宅规划是建筑节能首要问题
“小区住宅在规划上的密度如何,是否有良好的通风,合理地限制容积率是建筑节能的首要问题。”广州城建开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莫育年认为,节能从房子的构件上入手,远远比不上从规划中解决通风、散热、绿化降温效果好。住宅小区的节能需要政府从规划的大局着手,从城市的控制上考虑。
莫育年说,在小区规划上,高层住宅本来可通过容积率高而扩大楼房之间的间距,使建筑物获得较好的散热和通风。但第二排建筑与第一排建筑的距离要达到前排建筑高度6倍以上,才能完全具有第一排的通风量。这在拥挤的城市里,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很多小区一幢幢的高层建筑物行列式的规划布局,省掉了两座房子之间的间距,户户朝南的后排建筑被前排遮挡,因而风量和风速大大减少,造成“风阴影效应”。因此,目前容积率很高的行列式规划,通风散热是不理想的。在广州,有这么一组高层住宅,朝北中间的单元虽然是全江景豪宅,却没有一点的通风,一年有大半时间靠的是开动空调机,空调机散发的热浪却影响旁边两翼通风很强的单元,结果只好大家一起关窗开空调。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小的多层住宅,每年开启空调的机会比高层住宅少,小区因空调产生的热岛效应会轻得多,当然用电也少很多。
莫育年认为居住用地应该郊区化。政府假如不抢在开发商之前把郊外非种植的荒山野地规划利用上,控制成为较低容积率的居住用地,其结果是开发商在市郊市政设施未健全的情况下,先于政府行为发展高密度、高容积率住宅群,用较便宜的售价吸引人们,其结果是产生高的耗能。当政府被迫前往补建市政设施的时候,郊区已全是一片比旧城条件好不了多少的落后居住地区了,那么,节能又从难开始了。
双层玻璃窗户的房子不多见
莫育年认为,现在住宅商品房的节能,就单体建筑来说,窗户的隔热保温是主要问题。但现在住宅普遍使用的窗户上方,大多没有设置遮阳大飘檐;用双层玻璃窗户的房子也不多见。这主要是造价问题,普通单片玻璃和较薄铝框的窗户,每平方造价约260元,假如采用有热桥隔离构造,铝合金厚度是比较厚的,双层中空玻璃的窗要1300元/m2以上。除了造价以外,莫育年认为还有人们的生活观念问题———人们把住宅投资花在哪方面上的问题。日本大多的住宅,人们在门窗、马桶、水管、太阳能的投资很舍得花钱。他们没有复杂的造型天花和图案,没有精细雕刻的木门框,厨房、厕所瓷片也不怎么样,甚至电视机比我们小得多。
而在室外,莫育年认为用太阳能解决小区路灯、庭院灯、外墙装饰灯的意义非常重大,现在小区内的社区用电,政府不负责,由住户摊分,导致住户们宁愿降低晚上庭院的亮度,尽量少开小区灯来节省费用。开发商是非常期待这方面产品的开发。
传统民居通风降温做法值得研究
莫育年觉得窗式空调虽然因噪声影响室内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却有30%的鲜风混合的优点。分体空调机,室内空气不断自我循环,空气质量随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夜深后,室外气温下降了许多,封闭的室内,还是维持白天设定的温度指标在运行,室外机组排出的热量导致深夜小区气温居高不下,是很不科学的。莫育年说,岭南传统民居中利用冷巷通风、房子相互之间的阴影作用和竹筒式的室内高空间创造阴凉效果,尽可能地减少阳光的直晒的做法,是值得建筑师们研究和发扬的。
冷巷,就是房子东西朝向,一间一间房子连续排列产生成巷;巷是南北贯通,当太阳不是当头直晒的早上和下午,由于巷里处在阴影上,从而温度比其他太阳晒着地方下降许多了,因而风从南进入冷巷里,由于降温而风速加快,风不断通过的时候也不断向两面房子穿插而形成穿堂风。旧民居两边山墙与邻屋相连,太阳光只有在屋面才直晒的机会,房子层高又比较高,房子进深大,不断通过小天井组织通风,产生阴凉,解决南方闷热气温的室温问题。
室外热环境设计和构建技术偏低
孟庆林教授指出,室外温度降低1℃,建筑节能率3.5%,广东的建筑存在室外热环境设计和构建技术偏低、小区内部穿庭通风效果不良、小区内部必要的非绿地不具备渗透能力、小区内部遮阳水平低等问题,难以实现室外热岛强度降低3℃、建筑节能10%,室外热环境舒适、热安全性良好的环境目标。
莫育年说,绿化种植一平方米的草皮和种植一立方米的树木,绿化率是一样的,但其同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释放水份量和氧气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广州近十年建成的小区,绿化用地设计追求装修化,因此,利用树木生物量来抵抗热岛效应,从而实现节能的能力并不高。莫斯科的住宅小区,他们的院子里,全是高大树木,小区的植物水份、气温、阴影是对节能起到极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