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物流渠道瘦身欲入过冬期
“国内家电企业物流没有做得特别理想的,只有谁更抢先地探索合身的专业模式。”海信集团负责物流业务的周冠峰经理者说,“部分家电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独立运动,未必适合其他家电企业。海信坚持走合作外包。”
近年国内多家电制造企业为盘活仓储、运输等物流资源,减少企业爬坡时的包袱,把物流包袱变为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但多数家电制造企业的物流体系建设等仍没根本改观。
面对近年整个行业产能逐渐过剩,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产业冬季正再次袭向中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是家电企业在寒流中易受冲击的躯体。不过,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正一面给容易冻伤的臃肉健身,一面给急需保暖的环节贴秋膘。
寒流,来势凶猛
在今年的一论坛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坦言,“这次冬天肯定不是几个月就能够结束。经济周期的冬天要以年来计算,至少有两三年。我们会做好积累,为过冬做好准备。”
这让人想起2003年前后的家电业寒冬。或许对比昨日问题,利于认清今日的病灶和病根。2003年前后的冬天也是企业的恶性混战,外加原材料涨价等因素造成家电制造业的“温室”效应,市场生态环境被破坏,飘出“资本外逃”、“企业外嫁”等六月飞雪。
此期家电业仍显年轻,既需把产品羽箭磨利,即打造产品竞争力;也需把羽箭射出去,即做好渠道营销。从供应链角度看,前者重心在生产物流,后者重心在销售物流,但此期行业多数还在自营物流里徘徊。
在面对原材料涨价,国家银根紧缩等风险,2003年的波导、美的、新飞、夏新、奥克斯等纷纷投资造车。在原闭环物流模式下,自营物流对主业家电的服务都没做精,又想和汽车等产品谈多角恋爱。攻市羽箭不是被分解若干飞镖,而是被分解成一地鸡毛,家电分销渠道建设也深陷被动。这种局面也让部分家电零售巨头,得以凭借渠道和配送等优势翻盘,瓦解了部分家电企业上下游物流协同的可能。这也为今日家电制造业物流留下一些后遗症。
产业严冬正在来临,不过这是另一种冬季:人们知道喜马拉雅山那种垂直分布的高原气候,山下虽是夏花灿烂,山顶却是冬雪皑皑,实际上我们的产业类似爬高山,目前已爬近顶端雪峰,这是民族家电必经的阶段性考验。
看看上半年国内家电行业销售业绩,可见民族家电业正向山巅攀缘。据统计上半年,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81亿元,同比增长18.72%,净利润同比增长67.32%。山巅雪峰也将出现。上半年旺销一靠奥运推手,二靠降低库存等成本。而奥运效应最多维持三年,家电制造企业打出供应链流程的集约化连环拳,只是在降低库存等环节上压缩成本,这不过是被动适应供应链竞争而做的蹲马步基本功,但长期蹲下去若无集约化,专业化链条支撑,也许类似蹲马桶。
寒流已在涌动,部分家电企业供应链上的软肋或许已在寒气中瑟瑟发抖:
其一,物流信息化软肋,现代物流首先是信息化的神经脉络的通连,但面对开放市场的挑战,中国家电制造企业信息化神经被企业割据的部门职能,割离的物流环节,使供应链神经麻木,难以建立敏捷物流和协同反应。
一业内人士说,目前国内大型家电企业多数实施了ERP项目,但50%以上企业主攻销售系统,对采购等上下游的信息化疏通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其二,物流一体化软肋,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下,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对大型家电制造企业的一个最大考验就是供应链是否体系化、一体化。但国内家电生产企业只重销售物流,上下游衔接不紧。家电物流随渠道的多样而臃杂:电器专营店46.2%,百货商场20.1%,家电连锁17.8%,品牌专卖 11.6%,综合连锁0.3%,其他4%;另外,即使体系化建设也多围绕产品线,而缺乏整体的采购、生产、流通渠道的集约化建设。
其三,物流标准化软肋,实际上影响中国家电制造业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物流标准化,这包括物流包装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等等。缺乏行业标准的中国家电物流已经走上全球竞争的轨道上,若再无标准保驾难免受国际贸易寒流袭击感冒。 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