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阴影拷问市场监管
家电能效标识“大限”将至。9月1日以后,没有加贴能效标识的空调、冰箱,将不得上市销售。这场由能效标识主导的新规则,能否引领家电行业走上健康节能的“康庄大道”?
十五年节电量等于三峡工程一年发电量
在我国居民用电中,家用电器特别是空调和冰箱一直都是耗能大户。目前,我国定速空调产品中许多达不到国家节能标准。
有关专家测算,到2010年,能源效率标识在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电冰箱上的有效实施,可以累积为我国节电约180亿度;到2020年,可以累积节电约870亿度,比三峡工程一年发的电还要多30亿度。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成建宏说,一目了然的能效标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节约消费者的选购时间和难度。通过标识简化了消费者了解产品的过程,数字越大,表示耗能越高。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测算数据显示,同样268升的家用电冰箱,能效为1级的要比5级的每天节省约0.7度电,每年可以节省约260度电,在整个电冰箱使用寿命期间可以节省约1560元(以电费每度0.5元、使用寿命12年计算);同样1.5匹空调器,1级产品比5级产品相比,每年大约节约电费200~300元左右(以年制冷时间500小时计),而购买1级产品比5级需要多支付700元左右,这样,最多3年可收回初期增加的成本。而在空调的12年使用寿命期间至少可节约电费2000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能效标准等级高的产品销售价格要稍贵一些。但据专家的测算,消费者在购买时价格高一些,但2至3年内节省的电费就可弥补,如果用8至10年的话,实际上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能效标识:行业“游戏”新规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姜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能效标识的强制执行,一些不符合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将被迫退出空调市场或者进行技术革新,达到最低能效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在强制实施能效标识之后,企业以往的低价格竞争优势难以为继,过多的低能效比产品还会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品牌形象。因此,能效标识的强制实施将促进厂家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个空调行业的产品质量。
来自部分销售企业的统计表明,2005年5月份,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北京等5大城市的1级空调销售比例分别达到17%、4.7%、4.7%、12.5%和12%,1级电冰箱销售比例分别达到45%、37.9%、53.3%、47.8%和49%。
苏宁电器甚至在8月1日就开始提前一个月执行“能效标识”制度,进行“清退”。苏宁电器华北区总监范志军介绍说,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和推广将会影响消费走向,扩大市场对高效节能产品的需求。对于优秀企业而言,无疑是创造了更多更好的盈利机会和发展空间。
记者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了解到,目前我国颁布的能效标准整体高于欧洲同类先进水平,其中空调1级高于欧洲A级水平,而入市“门槛”的5级标准则远远高于欧洲最低的G级水平,相当于其D级产品。
奥克斯空调销售总经理郑宏伟认为,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无疑增加了一道空调入市门槛。迫使想要立足于家电行业的企业,必须增加硬件成本投入,除必须采用高效压缩机、优质螺纹铜管、散热器外,更需要拥有先进的系统匹配技术。这道“门槛”,有利于推动家电产业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向更科学和理性的生产模式转变,将会加速推动中国空调业从价格战向价值站的转变。
谨防标识成浮夸
能效标识的推广,会不会造成空调、冰箱行业的“能效浮夸风”已成为业界的担忧。
推行能效标识能否成功落脚点在于生产企业的可信性和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新标准的实施,采用的是“企业自我声明+备案+市场监管”的模式,并不像政府以往所推行的一些认证,企业必须到指定机关或机构花钱去获取认证,而是企业根据已经公布的的能效标准,产品达到哪一级,生产企业就在标识上贴上哪一级。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对这一全新的认证模式持有怀疑态度。首先,空调企业的能效比检测是由企业自检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虽然规定了企业应对自己的检测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仍为某些企业投机取巧埋下了隐患。其次,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由各个地方的节能部门和地方的质检部门对企业生产的空调产品进行监督,但各个地方的质检部门监督性质多为临时抽查,抽查空调的数量与销售数量相比可谓杯水车薪,能否有效监督尚难预料。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统计,截至8月16日,共有家用电冰箱生产企业58家、1235个型号,房间空气调节器生产企业56家、2532个型号,总计100多家企业、3767个型号的产品进行了能源效率标识的备案工作。
但与此同时,包括顺德美的冰箱有限公司、营口科龙冰箱有限公司、南昌齐洛瓦电器集团总公司等10多家家用电冰箱生产企业和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广州万宝空调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空调企业却迟迟没有进行能源效率标识的备案。
作为家电行业“娘家”的中国家电协会对能效标识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表示出了技术层面的担忧。姜风说,我国能效标准“门槛”相当高,冰箱行业推动节能技术较早问题不太大。相比较,这几年空调市场低价竞争,能效越做越低,“能效标识”对空调行业压力更大。
姜风认为,如果空调的关键部件技术暂时不能提高,达不到高能效,一味盲目追求空调高能效比,必然会导致一些企业以牺牲冷却、除湿等使用性能或者增加原材料的大量消耗,这样的“高能效”不但不利于节能,而且对行业发展也是一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