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热泵”行业血战到底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初,人们对能否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介质“泵”送到温度较高的介质中这一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物理学家J.P.Joule提出了“通过改变可压缩流体的压力就能够使其温度发生变化”的原理。1854年,W.Thomson教授(即大家熟知的LordKelvin勋爵)发表论文,提出了热量倍增器(HeatMultiplier)的概念,首次描述了热泵的设想。当时,热泵供暖的对象主要是民用,供暖需求总量小,特别是对由于采暖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尚没有足够的意识。人们采暖的方式主要是燃煤和木材,因而,热泵的发展长期明显滞后于空调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氟利昂制冷机的发展,热泵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的对供热的大量需求及相对能源短缺,促进了大型供热及工业用热泵的发展。1973年的全球性能源危机,进一步促进了热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但热泵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是最近20年的事,如美国,截止1985年全国共有14000台地源热泵,而1997年就安装了45000台,到目前为止已安装了400000台,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
我国的热泵事业近几年已开始起步,而且发展势头看好。目前,我国利用较多的是水源热泵,而用空气源热泵制取生活用热水在国内近两年刚刚起步。在国际上,由奥地利、荷兰、加拿大、挪威、法国、西班牙、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日本、墨西哥、英国、美国等国发起成立的国际能源记过(IEA)下设热泵中心(HPC),专门推广热泵技术的转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2002年5月19-22日,IEA热泵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时候IEA热泵会议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第一次在非成员国国家举行。这充分表明在中国推广热泵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北京市地方政府已将热泵技术作为实现其能源和环境目标的四大支撑技术之一,中国已声明加入IEA组织,这意味着我国热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开始进入纵深发展。
热泵技术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进入我国才几年时间。由于行业可观的前景,同时也由于能源紧张及电力装机容量的改变,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整个社会的节能降耗的外部环境给热泵热水器带来了发展机遇,它的环保和节能性,正好顺应了潮流,给该产品的销售增长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吸引了很多企业纷纷涉足,如太阳能企业、空调企业,还有很多拼装型企业,在一定时间的运作过程当中,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也使得热泵市场由预热到局部地区已经开始有了较快速的成长。
但热泵行业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热泵产品难以小型化,使得目前热泵主要市场还是集中于“宾馆、酒店、学校、医院、恒温泳池、企事单位”等高端市场,根据“金字塔”市场模型,中低市场,特别是中端市场的缺失,必然导致一场血战。同益、确正、锦江等热泵企业从事热泵专业制造已近十年,所谓“十年磨一剑”,纵然他们总体企业规模相对小,称不上家电行业的“巨头”,资金也不是太雄厚,然而这近十年的磨练,早把他们的技术磨至“如火纯青”的地步。而一个真正的好产品需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长时期的研究和开发的,新兴热泵企业的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怎可与专业的从事热泵生产的厂家成熟度相媲?
另一方面,空气源热泵机器和性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当冬季外温度较低时,供热系数就随室外温度的下降而减小,而此时建筑物对供热的需求却增大,造成室内温度无法维持。
因而冬季需要加辅助热源,以在低温环境补充制热量的不足。当室内温度一定时,以室外空气为热源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系数不仅与热泵本身设计和制造的精度有关,还与运行时室外空气温度有关,而室外空气温度是随地区及季节而异。所以现在很多企业正积极探索空气源热泵的技术创新,在智能除霜技术上,不断突破,减少因季节因素给空气源热泵带来的影响。衡量一个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好坏,只需在零下5摄氏度的时候,看产品能效比能否达到2.5,目前很多产品广告宣传能效比达到了6或者8,那是不科学的,空气源热泵产品目前一般产品能效比在3.5-4左右,那些吹嘘的数据都是产品在外界温度为20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时候测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