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压力无伤中国出口竞争力
世界银行9月12日在北京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认为,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压力正在减弱,这有助于缓解中国所面临的价格压力。尽管如此,价格上涨的风险犹存,因为中国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很大。
世界银行认为,没有迹象显示成本压力明显地影响中国的竞争力。尽管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以美元计算),但是涨幅低于其他出口商。
中国面对两种成本压力:国际上的和国内的。国际上的成本压力是最近一轮的初级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了全球的(包括中国在内)制造业产品价格;就国内而言,成本增加包括工资增长、土地租赁费上涨、增值税的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出口税。
汇率的变化也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市场的进口价格可以显示出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自2003年以来,美元兑换欧元和其他货币逐渐贬值(但并非兑人民币),使得美国从这些国家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这些国家经历了商品价格的上涨。最近,人民币兑换美元开始升值,结果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正在上升。但是,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的升幅仍低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从而使得中国的竞争力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事实上,迄今为止,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导致出口量减少或者利润率降低。相反,在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利润率仍继续原有上升趋势。管理部门很可能会采取其他调整措施,包括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很可能是渐进的,所以大部分成本压力可继续被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所吸收。
近几年,尽管中国出口非常引人注目,但进口增长的减缓已成为贸易盈余增长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世行预计,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由于内需增长强劲,中国进口增长将会上升。然而,由于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政策调整的迹象,进口的增长很可能会低于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