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暖散热器行业面临“两面夹击”
铝制散热器在欧洲已经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在我国也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届时,大多数生产铸铁高耗能散热器的企业将会被迫硬性转型,传统散热器企业面临挑战,对行业发展也是巨大冲击。
在南方遭遇罕见雪灾之后,中国采暖散热行业首次全国性活动———全国散热器大型展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建设市场研究院副院长、采暖散热器行业营销专家袁清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国家节能和温控热计量政策的推行,独立供暖将成为全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采暖的主要方式。
但是,袁清指出,目前散热器行业正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一方面既是强者狂欢,另一方面也是弱者纷争,所以必须认清这一行业面临的痼疾。
市场原料“两面夹击”
据行业内的专家介绍,中国散热器行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不容乐观。比如,原材料上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再加上国内散热器企业良莠不齐以及许多中小企业的恶意竞争等等。
从市场上看,采暖行业还远远没有形成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品种杂、创新少,产量大、精品少,企业多、品牌少等现象。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大大小小的散热器企业约有1200多家,而实际上有实力、上规模、具备自主创新的企业不足50家,另外千余家企业都是想分一杯羹的小企业,而且产品更新换代迟缓。
从原料上看,目前中国散热器市场以高耗能、高污染作为代价而发展。目前,市场上还是老式、笨拙、粗糙的铁铸散热器占据半壁江山,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
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每年社会终端能耗折合成电力总计为2万亿度,能源消耗总量达世界第二,而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1/4,其中采暖耗能占到55%。由此来看,中国散热器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传品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行业专家介绍说,国内采暖的服务市场也急需规范。目前,采暖市场上还存在着5种常见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和谐行为。如通过“减少散热器片数配置量”来实现所谓的“低价”,“虚报产片散热量”来夸大采暖的效果,“多收安装材料费”来攫取最大利益,“服务打折扣”来推卸责任,“安装标准较低”来追求省事省力等等。
散热器产品的售后服务很少被企业拿到桌面上讨论,虽然这些市场行为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中小企业所为,但这些事实也是众多企业和这个行业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势必面临着一场“物竞天择”的淘汰赛,行业的洗牌和重新定位在所难免。于是,蛰伏多年,苦练内功的金海推出了具有升温快、耗能小、功能多、热效高、耐压大等优点的独立供暖系统。
另外,2008年南方大范围持续雪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由于这些省份都是非传统供暖地区,空调室外机又因为经常结霜而无法正常供暖,这样就出现了采暖的真空地带,而经济、方便的独立供暖系统比较适应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采暖需求。
在“拐点”处加快创新
随着国外技术引进和产品研究的不断升级,我国采暖散热器行业在新技术的带动下,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现在全国采暖散热器生产企业1200余家,并有一大批超过亿元的大型采暖散热器生产企业,总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亿片发展到现在的约5亿片,总产值从1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世界最大的采暖散热器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