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冷年空调业完美收官 销量达8180万台
节能成为2010冷年中国家用空调行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主题。中国家用空调全年内外销8180万台的总出货量远远高出了厂商的心理预期,全球空调市场需求的回升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信心。2010冷年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发展可谓捷报频传。
节能环保成产业重点
如何制造节能空调,畅享低碳生活成为空调厂家和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出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空调器重点发展环保型、舒适型的变频产品及高能效等级的定频产品。
环保节能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空调,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众多节能环保空调,促进家用空调产业全面升级。在2009年6月1日节能惠民补贴政策颁布之时,原先大量的四五级空调成为清库对象。在2010年5月初空调能效标准出台前后,原先的三级和二级空调被纳入重点清库对象。为了清除库存,淘汰落后产品,降低产品售价成为企业的首选。这整体拉低了2010冷年内销出货的平均价格,这也是为什么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及上半年年报销售收入增长要明显低于我们统计产销数据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广大消费者则成为国家各项节能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另一方面,行业主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了众多节能环保产品。由于节能是变频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2010冷年,志高、美的、海尔、海信科龙等主流品牌均在变频空调上加大了布局力度。志高空调推出了能效比高达8.36的变频新品,刷新了世界能效比记录,志高还在中央空调领域独创了变频冰蓄冷的节能技术;美的空调采用国际品牌压缩机、高金镀换热系统和梯形内螺纹铜管三大核心配置,全面提升产品的节能效果;海尔空调具备直流电机、智能环境检测化霜、R410A无氟新冷媒和超低温-20℃启动的四重节能保障,彻底实现了海尔无氟变频空调速热、省电、环保。海信科龙一直致力于高效节能空调的推广和研发,旗下海信空调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变频空调,此后多年致力于变频技术的研发。
8180万台销量创奇迹
从空调制冷大市场监控的数据来看,中国空调的产销规模除了2009冷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较为显著的缩减外,其他年份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得益于内销和出口的双重发力,2010冷年中国空调的产销整体规模突破了8180万台大关,这种反弹性的增长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进步。
在内销方面,2010冷年家用空调行业内销出货获得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有三点:冷年结束之际行业及渠道较少的库存、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从政策面上来看,3、4月份厂商普遍预期新的补贴政策会导致今年的空调产品存在涨价可能,所以进行大力度促销。消费者在这两个月到五一期间,提前购买形成了一轮销售高峰。而年度收尾则由全国范围内的一轮炎热天气再次接力,内销出货又一次形成高峰,进一步确保了2010冷年的完美收官,全年内销出货近4460万台的高位,同比增长44%”。
具体从内销出货的季节特征看,2010冷年每月的内销出货量均处在高位,好几个月的单月同比增幅在90%以上。可以说在旺盛需求的驱使下,整个国内空调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线也差不多满负荷运行了近一年的时间。从各品牌的反馈来看,很多负责人表示在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去年同期的销售量,后几个月均处于冲刺同比提升状态,2010冷年各个品牌的同比增幅都相当可观。
出口市场需求回升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冷年中国空调出口业务受到沉重打击。虽然个别区域仍处在危机的影响之下,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和空调需求的回升,中国的空调出口经过低谷后开始大面积恢复,企业信心明显增强。
今年6月,产业在线联合机电进出口商会对空调行业的景气与信心指数进行了调研,行业下半年的信心指数为103.26%。2010冷年家用空调出口总量将接近3700万台(含除湿机),同比增长近36%,出口总量和2008冷年的水平相差不多,虽然较2007冷年的高位仍有不小差距,但是对于受创之后的行业来讲已经是不错的结果。
具体从2010冷年空调出口的季节特征看有三个特点:一是需求启动时间较早,2010年1月份出口量就快速上升,整体的启动情况好于2008和2009冷年;第二是订单需求集中,国内空调企业今年出口订单生产比较紧张,很多订单不得不推后生产交单;第三是今年航运业对空调出口带来一定影响,船期紧张导致交货时间有所推迟,导致海关数据显示6、7月份的出口量爆增。
具体到各个区域的表现,除了对北美洲和北欧的出口量有销量下滑外,其他各个区域的出口均呈现良好的增长势态。从绝对量的增长来看,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增长最为迅猛,中东和南欧的需求表现也很好,如此红火的需求状况也曾一度让那些空调企业的一线销售人员难以预料。
虽然2010冷年完美收官,但对于空调市场未来,行业还应持有必要的客观与冷静。在内销方面,空调节能惠民补贴的范围和额度大范围缩减,同时原材料涨价,这都让空调企业的制造成本增加;在出口方面,订单代工促进了了外贸总额的强劲增长,但后期原材料价格居高使得制造成本压力上升,先期谈判的订单价格在原材料涨价后已经没有优势;在制造成本方面,行业下半年认为成本压力仍然高企,甚至比上半年严重一些。对于下半年产品价格,企业预期要通过提升运营效益来改善盈利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