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行业曲折走向新发展
地暖行业经历转折走向新发展
地暖技术大约在二十年前被引进中国,近六七年,地暖作为一项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是地暖行业发展中重要的一年。房地产市场经过宏观紧缩调控开始回暖,地暖市场的发展重现活力,速度迅猛令人惊喜。各地区尤其是江淮之间的传统非采暖的中南地区也有地暖发展的空间。
地暖相关产品产业链的大势形成、竞合博弈因为2006年年初的原材料涨价风波提前上演。各类地暖专业媒体、网站应运而生,推广会、研讨会、发布会、高峰论坛如虎添翼精彩纷呈。这许许多多的现象伴随着地暖的发展而同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一、市场综述:中国地暖实现突破性发展
2000年是地暖公司和地暖行业真正兴起的纪年。而2006年,地暖行业发展驰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大量地暖公司逐渐成熟、壮大,产业发展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可喜局面,地暖工程应用数量也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倍增的形势,一改2005年的缓慢态势。这一走势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2006年之前的两年,国家重点对房地产业进行了谨慎、理性的宏观调控动作,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房地产业操作的政策和规定,客观上使各地区的工程建设速度有所减缓,特别是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规模与数量大大减少。作为建筑部品之一的地暖应用也受到影响。
地暖从业者普遍认为2005年的工作业绩比前两年的增长减少了,没有延续飞速增长的势头。经过一个时期的适应、调整和理性应对,房地产业在2006年的发展为地暖行业的发展再次提供机会,大量工程项目涌现,使得地暖市场呈现井喷之势。在过去的六七年内,地暖的认知度伴随着地暖普及区域的扩充而提升。
(一)地暖普及区域扩充
在中国,冬季集中供热采暖一直都局限在三北和华北地区,然而中原、华东等地区冬季零度以下也要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所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越来越多国外移民定居中国,对传统的集中供热采暖区域限制提出挑战。新型独立采暖方式因此迎来发展机遇。地暖以其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恰好顺应市场发展之需求。
地面采暖舒适,节能效果明显,目前,三北地区普及程度正在迅速提高,个别城市普及率可达70-80%,如河北秦皇岛、廊坊以及山东东营等。在个别地区,地暖已不再是新型取暖方式,而普遍成为建设单位的首选。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地暖已由大中城市推广到地县级城市,在区域上有较大突破,如上海、无锡、南京、合肥、九江、遵义、贵阳等低纬度城市、地区迅速接受并采用地面辐射采暖。
(二)地暖认知度广为提高
即便是在普及度较高的东北地区,地暖在最初推广阶段也是极其困难的,居民的认知度、在采暖领域中的影响力均较低。地暖最初是以新兴技术姿态进入到采暖市场的,地暖的安装过程是隐蔽的,早期的地暖公司在推荐介绍、可行性分析、沟通设计、样板间演示、工程实施等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地暖工程伴随设计人员的推荐,建设单位的主动选型,工程实例的效应影响越来越来为社会认同。在推动地暖应用的过程中,地暖公司逐渐壮大,形成规模。2001年,东北市场只有专业的水暖市场,能零星见到一些地暖专用管材。
地暖的认知度,到2005年已至少达到了80%以上,消费需求推动城市建筑,尤其是民用商住楼采用地暖采暖的比例迅速上升,2005年地暖采暖方式约占总市场份额的30%以上,这一比例还在继续增长。
(三)地暖产业链逐渐完善
地暖材料生产能力大副提升。2000年国内专业生产地暖专用管材的厂家不过五、六家,至2005年末,国内大小厂家加起来预计增长了20倍,年产量在千万米以上的大厂就有六、七家,PE-Xa、PE-Xb、PE-Xc、PE-RT品种齐全,尤其是PE-RT管的需求趋势较旺,与地暖配套的分水器、锡箔纸、塑卡、钢网、苯板等材料厂家逐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地暖设计与施工技术在2005年的基本上已度过探索阶段,一大批具有施工资质及成熟施工经验的专业设计施工队伍活跃在地暖安装的前线。较大的生产企业均配备了专业的设计、施工人员,各设计院也与这一要求紧密配合,改变了无图施工、盲目无序的状况。在北京、山西、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出台地暖施工规范之后,建设部又出台了国家级地暖施工规范,各地陆续成立了地暖协会,一些专业性的期刊对地暖市场的规范、良性发展都发挥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热点关注:地暖产业链利润微薄?
地暖随着市场推广成效的显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昂然步入主流采暖方式的行列。但在局部市场,市场的扩容却远不及行业产能的扩张。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经营者过度追求低价,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大量小厂迅速上马,三无甚至全无产品充斥市场,既无质量保证又无服务保证,只求短期利润,使正规有质量保障的大厂合格产品,得不到合理的价位和应有的市场份额。这些现象导致地暖行业在局部地区、层面出现恶性竞争的状况,威胁到正规厂家的利润,因此,地暖产业利润率逐渐微薄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现状和阻力。
地暖主材为地暖管、分集水器和隔热层,按照地暖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分类,韩国LG化学和湖南石化之类的管材原料供应企业属于“上游”企业,管材、卡钉、分水器、温控器等材料生产厂家则属于中游企业,地暖施工则处于该产业链的下游。
不管是处在地暖产业链中游的原辅材料生产厂家还是位于下游的地暖施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在薄利中,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发展。
(一)地暖产业材料厂家:薄利多销求生存
管材企业在材料厂家中颇具代表性,据了解,他们的利润能够维持在3%~5%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最为理想的利润率应该在6%,但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达到。对于地暖管材生产厂家来说,如果拿不到6%的利润可能就意味着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研发、品牌建设、售后服务等所需的费用。在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都靠“走量”才能求得生存。而利润长期在低位徘徊,让很多地暖管材企业颇为头疼。安泽电工是国内较大规模的发热电缆生产企业,副总经理张竣业表示:“销售额倒是挺高,可净利润并没那么乐观。”他认为在原料价格涨幅较大的基础上,地暖产业材料厂家很难做。特别是对于大企业,如果提升价格,许多小厂家就会用假货迅速抢占市场;如果不提价格,只能在低利润下硬撑。在他看来,虽然安泽的利润还不错,但是走量依然是他们维持生存的不二法门。
地暖产业链条上的一个小部件,塑料卡钉的状况更能说明问题。被誉为“卡钉大王”的金明卡钉的总经理刘朋坤坦言,他们的产品纯利润在3%~5%之间,对于卡钉这种价钱极低的产品来说,给经销商的价格每个甚至还不到一分钱,每年的销售量都在十几亿个,完全靠走量生存。
不光是管材和卡钉,分水器和温控器等其他配套产品也都依靠薄利多销生存。当然,在这种低迷的形势下,还是有某些地暖产品凭借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品牌效应获得较高的利润。
(二)地暖产业施工企业:高风险下的“高利润”
与地暖材料厂家相比,地暖施工企业的利润相对较高,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种所谓的高利润背后的巨大风险和压力。对于地暖公司而言,利润是与风险成正比的。因为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质量、调试维护等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面对。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地暖施工企业利润都高,一般说来大公司的毛利率会高一些,但是净利率却很低,他们有数额庞大的管理成本、售后及服务系统开支,所以有人认为这些地暖企业的所谓高利润其实是虚利润。
据河北天时地暖总经理宋伟介绍,在地暖技术推广时间长、市场成熟度较高的东北和华北地区,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地暖施工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在10%~15%,在西北地区这个比例则达到了15%~25%,而在尚处于地暖市场导入期的传统非采暖区域利润甚至可以达到4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区域,施工企业还要承担较其他地区更高的推广成本。同时,虽然有些地区的利润率比较高,但这种利润率只限于单体工程,地暖公司无法在工程量上达到市场成熟度高的地区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局部成熟地区,施工价格被压低,但是工程总量较大;而在尚处于市场导入期的地区,价格虽然相对高一些,却无法在总量方面获得优势。
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对于地暖产业利润的走低,应该理性看待个中变化。地暖在一些地区已经度过了市场导入期而步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利润的变化与市场变化是成正比的,所以利润出现平缓下降是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攫走地暖产业利润的,不是任何一个企业,而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当然,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价格急剧下降,特别是由于恶性竞争而引起的剧烈压价、同行相残的行为是相当不正常的,必须引起警惕。
结语:
地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竞争形态与难题都不尽相同。在现阶段,地暖人需要更加理性和智慧,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地暖公司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相信一大批诚信、专业、经营好的品牌、知名地暖企业会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