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需联合各方力量
制冷快报 -冷链物流远非提供冷藏仓库和冷藏运输车辆那么简单。从事专业冷链物流的公司必须具有端到端的冷冻食品供应链管理流程,或者能获得这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能进行温控的长途货运、贮存、本地配送和直接送货到店的服务。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不断改进的冷冻技术,先进的管理系统及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此外,采用的基础设施必须能保障食品安全,并且能满足一切可追溯性方面的要求。由于中国的冷链基础设施薄弱,并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要满足飞速增长的需求可谓步履维艰。
除了未形成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外,与食品冷链相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仍是空白。据制冷快报记者了解,美国于2002年成立了冷链协会,该协会由航空公司、卡车运输商、地面搬运商和设备生产商组成,主要研究易腐货物的有关问题,为运输温控货物制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去年,美国冷链协会发布了《冷链质量指标》,并声称这一标准可以用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奠定基础。
此外,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首先是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外,国内销售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同时,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及时性差,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很高。
其次是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最关键的问题则是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虽然产销量很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从国内的冷链物流现状来看,没有哪一个公司能够建立起一整套的冷链基础设施,这需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方面的支持及行业组织的协调。业内人士构想,成立一个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的联盟,共谋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要满足国内的需求,还应符合国际标准。
目前,国内的零售商虽然希望提高冷链的可靠性,但他们普遍认同应由供应商负责将产品运送到零售点,而供应商由于成本和实力原因又不愿在食品安全上投入更多。同时,由于多数的零售点密度不足,分布在全国各地且还在不断扩张,产生大量的配送成本,而供应商又处于单干状态,使冷链物流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因此,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建议,应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即由供应商将货物运送到主要城市冷链物流整合中心,整合后进行长途运输,由地区整合中心进行装箱提货和当地运送,再整合后发送到零售直销点。
在整个过程中均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实现实时监控和生熟食分开,经过培训的员工需掌握正确的装卸和贮存方法,通过这些环节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加入到冷链联盟中来的零售商、供应商、服务及运输设备的供应商,都将受益。对零售商而言,一体化的冷链可减少库存,提高现货存放质量,降低损耗,提高地理覆盖率;对供应商而言,可大大改善运输、存放、装卸的效率,降低产品损坏率;对服务和设备供应商而言,可通过向生产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商提供配送服务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