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让药品冷链物流不“断链”
近日,有关问题疫苗的事件频频曝光,将失效或过期的疫苗用于患者,除了部分医院和疫苗生产厂商道德缺失还有就是复杂的利益链条驱使,但制冷快报记者认为,疫苗行业在接受社会道德拷问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疫苗失效事件其实也是在接受一场药品冷链保藏技术的考验。
大家都知道,全程冷链是疫苗等冷藏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生产、出厂、运输、储存、终端都需要冷链保障。不能“断链”,是冷链物流最基本的原则,否则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药品冷链执行标准,各药品经营企业冷链过程控制水平参差不齐,药品在流通领域出了质量问题,追根溯源是非常困难的。现阶段不是所有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都能提供温度监测和控制记录,冷链运输过程中还存在着温控不力等问题。因为没有温控记录,一旦某个物流环节“断链”,很难调查出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目前,除了行业道德自律外,全程冷链和实时温控是摆在药品经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呼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物流规范和操作标准作为支撑。
企业运用信息化进行全程实时温控
据了解,受技术限制,目前一些物流公司采用人工确认温度进行温度管理,但这种方式只限于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测定,缺少运输环节的连续性温控数据。如何实现全程实时温度监测与控制,是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冷链管理时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行业中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采用RFID(俗称电子标签)技术对全程冷链管理系统进行温度管理。RFID技术多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高附加值物流系统的管理中。通过药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带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把货物信息包括药品温度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可以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认为,关于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广泛推广使用,实现货物在途信息查询、实时温度监控和地理位置跟踪的自动化操作。
监管部门探索无缝隙监管新模式
面对近年来发生的疫苗安全性事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在逐步加大对疫苗等冷藏药品冷链运转环节的监管。
为了实现疫苗等冷藏药品流通环节的全程冷链监管,部分地区已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远程监控技术,并试点企业冷库端安装了药品仓储环境监测和报警系统软件,对在库冷藏药品的温湿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记录和超标异常情况报警,并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端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
加大对药品冷链信息化监管系统的技术投入,有利于提高药品监管部门对疫苗等生物制品经营企业的冷链监管水平,实现从供应商、储存、运输到客户终端的全程药品冷链物流实时远程监控,确保了疫苗等生物制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
地方冷链标准规范制订先行一步
目前,药品冷链物流市场缺口较大,经营比较混杂,各种运输形式同时存在,各医药物流企业冷链过程控制水平参差不齐。要解决这一难题,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认为,推进我国冷链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完善冷链物流标准。
一些地方省市在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制定上已经先行一步。2008年10月7日,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联合起草的浙江省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2009年10月,在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大会暨中国(浙江)长三角物流发展合作论坛上,苏浙沪三地突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合作备忘录》,以进一步推进《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在长三角地区的实不久前,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也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
地方标准和规范的发布实施推动了我国药品冷链的规范管理,填补了国内关于冷藏药品规范管理的空白,提升了区域内医药物流企业的水平,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对药品冷链进行监管。
国家标准制订将规范行业发展
地方药品冷链标准和规范的相继出台,也为国家药品冷链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创造了条件。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达国家标准制订计划。去年11月底,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冷标委”)挂牌成立。“冷标委”的成立填补了我国药品冷链标准制修订机构的空白,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物流领域中冷链物流技术、服务、管理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冷链物流标准化的过程是一项庞大复杂、逐步完善的工程。整个冷链体系的发展壮大不仅要有竞争,更要有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推动,共同努力,最终也是各方共同受益。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建议,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冷链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因此在冷链标准制定中,行业龙头企业应该积极牵头参与标准制定。如果标准的制定只是专家闭门造车,没有企业的参与,这样的标准往往会流于形式,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