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换代浅议
今年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20周年,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于本月7日-8日举办了“制冷空调行业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暨HCFCs替代技术发展国际论坛”。与会者均聚焦于如何开发出新的制冷剂产品,能够满足《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京》)的双重要求,但最终并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全世界制冷剂科研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和开发新型环保产品。从发言者的态度来看,欧洲方面倾向于选择天然制冷剂,美日则希望走HFCs过渡的路子。而对于中国而言,在HCFCs的整体淘汰时间提前了十年的紧迫形势下,中国企业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继续深入关于替代制冷剂的研究,同时强调,各方面应该支持具有中国独立自主产权制冷剂的开发和研究。
要符合双重标准
与会发言者虽然对制冷剂替代品的选择方向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双重基础,那就是既要满足《蒙》,又要符合《京》。这两个协议均是为了保护环境的需要,但又有不同要求。《蒙》要求限期逐步淘汰CFC和HCFCs等物质,是强制的;而《京》要求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对温室气体的产生、使用采取强制性手段。双重标准的要求使得未来替代发展方向的选择更加复杂和困难。因为要履行《蒙》的时限要求,制冷空调行业已经纷纷转轨使用HFCs物质。
从实际的替代进程情况看,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在广泛使用HFCs制冷剂,在中国,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或准备开始使用。但HFCs恰恰属于《京》所列的应实施减排的气体。虽然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减排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视,《京》所限定的温室气体,必然是制冷空调业今后选择替代方向和技术路线时所必须加以重视和考虑的因素。
显然,《京》的要求,对于制冷空调行业的近些年来为HFCs所作的各种努力,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以致造成很多企业无所适从的感觉。
替代选择尚不确定
为了应对两个议定书的综合作用,近年来全球制冷空调行业围绕着寻找零ODP(消耗臭氧潜能值)和低GWP(全球变暖潜能值)的环保制冷剂开展了大量工作,但迄今为止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目前来看,替代工质大致归纳为合成的和天然的两种。合成的替代物有HFCs,天然的有NH3,CO2,水,碳氢化合物等。分析所有发言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欧洲方面比较倾向于使用天然工质的替代品,主要观点是:HFCs物质的GWP高,已被列入《京》的温室气体清单;HFCs物质还可能有不可预测的后果,一旦发现问题,面临遭受另一次淘汰的命运;尽管碳氢化合物可燃,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和安全性度量的改进,已经并会进一步减少不安全伤害。绿色和平组织的代表特别介绍,欧洲很多家用冰箱产品和一些大型超市,都已经使用天然制冷剂,尽管开发新设备需要较多的时间和投入,但却是长久之计。
与此相对的是,美日方面积极主张推进HFCs制冷剂的广泛应用,主要观点是:HFCs排放占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很小,1997年约为1%,2030年预计也仅为2.4%;即便高GWP气体,也只有当制冷剂排放时,才构成影响,因此只需采取措施,减少它们的泄漏排放,而不是淘汰或禁用;不应把GWP作为衡量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唯一指标,应注意间接效应占的主要份额,提高能效是关键。
此外,美国制冷空调协会特别推崇LCCP指标,全面考虑寿命期内产品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引起的影响和产品耗能伴随而产生的间接效应。例如对于家用空调,直接效应仅占5%左右,而间接效应随着季节能效比(SEER)的提高而有较大的降低。若以LCCP衡量,使用HFCs-134a,HC和CO2制冷剂的机组,它们的LCCP值相差并不多,在134a时的LCCP值甚至比CO2还低。
中国要多条腿走路
对于HCFCs,欧盟已于2004年全面停止了消费,美国也将于2010年起全面停止其生产和消费。作为两个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在节能、环保等重大问题上也已多次作出承诺,将认真履行议定书和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义务。随着当前HCFCs加速淘汰的议定书调整案的尘埃落定,中国HCFCs替代转换的行业战略也将随之出台。
在当前替代技术路线不确定,制约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行业内部应当进一步提升产品能效,减少充灌量,降低排放量。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的张秘书长认为,在议定书规定的框架范围内适当延长HCFCS-22等现用制冷剂的使用期限,为新的替代物的开发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应当考虑采取的方案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的代表,都强调我们必须要多条腿走路以争取主动权。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大自己的研发力度,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替代品。如果盲目采用HFCs作为今后的替代转换目标,一旦国际同行在替代物的开发上有所突破的话,我们行业将不得不再一次面临转化改造,那将会给行业带来强烈的打击。目前霍尼韦尔和杜邦透露的新产品FluidH系列就存在着再次替代的可能。其次,目前我们一方面在争取发达国家多边基金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争取专利技术的低价转让。在拥有国际力量支持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中国自主开发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制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