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业:谨防以“危”概全
不可否认,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太大了。在国务院提交人大的审议报告中给予了极为明确的判断:“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期的要严重,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我国的各行各业均难以避免的遭到创伤,自然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空调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并不比其他行业更为难过。但是最近不断有声音传出现在行业跌幅有多惨重,仿佛是“哀鸿遍野”。作为十多年一直持续关注空调业的咨询机构,我们有责任而且也有义务来客观判断现在的家用空调市场的情况,分析背后的因果联系,并阻止业内“断章取义”式的悲哀继续蔓延。
背后剖析之一——谨慎致产量萎缩
进入2008年的第四季度,空调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确实如我国国民经济一样较前期出现较为明显的转折。生产速度放缓,采购延迟,内销渠道观望,出口启动推后,企业淡季备库消极。从我网监控的产量数据来看,2008年的生产特点是高开低走,前后分界比较明显,不像06和07年相对平缓。产量下降是目前行业发展的现实,且从同比增长率来看,第四季度的增长下滑确实更为明显,尤其是11月份,达到了年度同比下滑幅度最大月份。从上游配套企业的反馈同样也是四季度整机企业对配套产品的需求仿佛“一夜间就开始急剧锐减”。
图 1 2006-2008年家用空调行业生产月度特征
(单位:万台)
空调产量下降幅度较大,这确实不假,但是不能看到第四季度尤其是只看到11月份的下降幅度就对整个行业下全盘否定的结论。透过数据表象,其背后含有多种原因。
第一,2008年前几个月,家用空调行业抱着十足的信心,在淡季积极备货,准备迎接炎夏的旺季到来,但是炎夏稍纵即逝,井喷成为期望,为了避免经营风险,同时考虑到库存水平,空调企业迅速主动调低产量,尽量避免新增库存,并积极促销消化库存,尤其是下半年企业生产控制十分严格,基本是以销定产,这也是现在行业产量同比下滑幅度较大的原因,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示现在企业应对市场的反映速度加快,规避风险意识大大提高。
第二,新的冷年空调企业淡季备库积极性不高,这也是造成产量同比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备库消极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原材料价格在下半年上演了“大跳水”,大幅度、短时间的上涨下跌,未来走势的不明确,让空调企业的原料采购趋于谨慎,这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了“淡季做库”的主导思想,这也是产量下降的核心因素;二是国家新能效标准执行时间的迟迟未定,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使前端和后端都在观望,无论是低能效还是高能效的产品都不敢大量生产储备,否则是否能够顺利消化掉成为企业担忧的首要问题。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的是,2008冷年由地产效应和财富效应共同拉动起来的空调业是少见的发展高峰年,这样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成分,且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透支未来而实现的高速增长,要想再超越这样一个高度可以说确实有些难度。
第四,抛开第四季度我们从整个年度来看空调行业,截止到今年11月,产量总计是5979万台,同比降幅不到8%,比2006年同期还有16%的明显增长。客观来讲,6000多万台的年产量表明中国的空调业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在这场罕见的危机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保有量已实属不易。行业的实际状况并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糟糕透顶”和“惨不忍睹”。
背后剖析之二——压货致出口下降
图 2 2006-2008年家用空调行业出口月度特征(单位;万台)
*注:此数据不包含室内机的出口量。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的出口表现相对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旺季的3-5月,达到历史性的高点,且基本发展趋势和2007年一致,且08年1-10月的总出口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而根据我网监控的前十个月的家用空调出口表现也尚可,只是11月的出口下降幅度略偏大,但这并不能实际反映企业的出口状况,有一条因素我们必须全面考虑进去,那就是国家在12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而空调也包含在其中,企业为了享受优惠,主动将出货时间推迟,这很大程度上拉低了11月企业的实际出口量,导致出口同比萎缩严重。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