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减速不减势 经济新常态带来六大新机遇
增速放缓、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驱动力转换……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既存在风险与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日前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环境“去污染化”四大阵痛,但同时也将带来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端化、社会信息化和经营国际化六大新机遇。
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的首要特征是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普遍规律。”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说,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缓慢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明显特征,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过度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此外,新常态的特点还表现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
对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国家行政学院有关课题组的学报总结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增长模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
挑战中孕育着更多机遇
驶下高速车道的中国经济减速但不减势,挑战中孕育着更多发展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辜胜阻说,城市群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二个机遇是经济服务化。辜胜阻说,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
第三个机遇是发展低碳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机遇。
第四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第五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
第六是经营国际化。辜胜阻说,当前,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需要实现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所有”,从出口导向转向投资立国,从大多数产品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创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
打造新引擎改造旧引擎
专家指出,未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其中要开启“双引擎”。辜胜阻说,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要全面系统来总结如何打造新引擎和改造旧引擎。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常态需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创新与创业一体运行,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双手’推进,创造新引擎和改造旧引擎并重。”辜胜阻说。
张占斌建议,今后应以优化政策为抓手,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要用好用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要坚持稳增长,靠宏观调控创新、靠改革激发增长活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政策。可考虑结合三驾马车的情况以及行业和区域的变化情况,在重大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水利工程、安居工程、城市交通、地下管网、节能环保等方面定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