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招标洋空调:中间有什么
是政府采购还是“洋买办”?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近日在网站上发布公告,公开招标“洋品牌”中央空调。在为期5天的报名过程以及随后的竞标程序中,国产品牌的厂商只能成为“看客”。得知国产品牌厂商在参与合肥市一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时遭“封杀”的消息,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作了公开批评,吴市长表示,不允许这种不良风气形成“惯例”(据11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据了解,合肥市委、市政府已经明文规定,要求合肥市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国内或本地产品。市委书记孙金龙和市长吴存荣都在多个场合明确要求,政府采购不许明确指定国外品牌,除非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存在缺陷,如果放弃国产品牌而选择洋品牌,则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审批通过。
政府采购不许指定“洋货”,合肥市政府的规定没有错。政府采购的特殊性和重要原则,就是利用财政资金采购国产品牌的产品,以支持和鼓励国产品牌和本地国企业的发展,这一原则完全符合WTO游戏规则。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也是遵照这一原则来进行政府采购的。
那么,国产品牌为何受到政府采购的冷落?国产空调真的就不如洋品牌好用吗?可以肯定地说,国内家电市场的发展壮大是不容人质质疑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和权益日益重视,国产品牌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家电行业,国产品牌的家电无论是产品质量上、技术上、价格上、还是服务上与“洋品牌”都已经没有什么差距,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洋货”,国产空调的性能丝毫不逊于国外产品,选择国产品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诚如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设备所所长黄世山所说,空调讲究的是能效比和使用环境,目前国产品牌的产品已经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一些在欧美等地运转良好的空调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环境。其实,10多年前,真正将中央空调推向市场的还是国产品牌,目前远大以及江苏的双良等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已经超过日本。
而业内专家早就披露,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空调,其关键部位都采用进口产品,它们有可能用的都是相同厂家生产的压缩机。一些外资品牌为了占领中国市场,都在国内设有合资厂,产品已渐渐本土化,很多外资品牌不可能全是原装进口。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相同制冷量的国内外空调产品采购价竟相差一倍,就是说,购买同等规格的空调机,买1台“洋货”的钱,足以买2台国产品牌,采购单位何苦要花这份大头钱呢?
顺着黄世山所长对国人崇洋媚外的“惯性思维”的不解和无奈说下去,我倒觉得,如今从学界到商圈,从官府到民间,国人唯“洋”马首是瞻,唯“洋货”极是媚祟,已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惯性思维”了。在迷祟“洋货”的背后,则是自我的迷失,民族文化与传统的迷失。长此发展下去,真不知道未来我们将在何处能够寻找到我们这个族群的根。
当然,也不能忽略政府采购中的猫腻儿。从某种意义上说,“封杀”国产品牌空调的“政府采购”和“洋买办”其实已经没有本质差别。我们也没必要隐晦其幕后许多不为人知的灰幕,隐藏着无法启齿的动机,不就是掺杂进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了吗?不就是为了捞钱吗?政府采购偏爱“洋货”,也无非是想攫取更大的利益回报。显然,某些“政府采购”已经钻到钱眼里去了,哪里还有什么国家利益和立场。
国产品牌吃香,中国制造受宠,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意识的集体苏醒之上,强化民族品牌的自信心。上至共和国元首,下到贫民百姓,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不会从经济与文化上任人宰割,重新沦为殖民地。
同时,随着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加大,政府采购的规范运作显得日益重要。11月16日,财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发文,公布了我国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有可能拒付采购资金。但愿以此为契机,加大政府采购改革的力度,全面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阳光采购”,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 本网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