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危机难以撼动铜市根基
目前的铜市是否已经深陷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泥潭?相信这是一周以来很多投资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单从供需层面来说,虽然LME库存连续两日大增带来了现实的压力,但中国现货市场的坚挺以及强劲的7月进口数据等利好因素已然能够与库存的增加分庭抗礼。但价格最终还是迎来了下跌,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次级债危机蔓延。那么,显然对于次级债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加以分析。
首先我们要对所谓的次级债以及次级债危机作基本的了解。提到次级债,首先要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其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楼宇按揭。从性质来说,与国内的房屋商业贷款有些类似,而如果从其信用度较低这一点来讲,又同国内的高校助学贷款相似。由于美联储自2002年以来持续加息,目前30年定息按揭的基准利率已经达到6.76%水平,购房还款压力逐步增大,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在持续数年的繁荣之后,近期出现降温迹象,这两大因素使得一些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出现坏账。但如果只是银行单纯的贷款坏账问题,显然并不会引发如此大的风波。但美国的很多银行将次级贷款业务打包以债券形式出售给一些基金,包括对冲基金以及一些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是为次级债。如此一来,次级债问题就蔓延到基金行业,进而撼动整个金融市场。
本次次级债危机是美国自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来,爆发在美国本土的最大的信用和流动性危机。近阶段,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有所升级,并有向整个信贷市场蔓延之势。本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并非次级抵押贷款商,表明美国的房贷违约现象已波及到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房贷客户。
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冲击,世界各地区主要股市近日普遍暴跌。面对危机,各国央行9日和10日纷纷向金融系统注入巨资,上演一出联手救市的大戏。路透社统计显示,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的注资总额已超过3262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9日采取紧急行动,向欧元区金融系统提供948亿欧元(约合1300亿美元)巨额低息贷款。此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也增加了240亿美元的临时准备金。 10日,继欧美之后,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也采取类似行动,向金融系统注入1万亿日元(约合85亿美元)资金,以缓解信用紧缩问题。
那么是不是又一次经济危机将来临,金属市场将因此出现彻底反转走势?我们认为事情并没有严重到这一程度,而且对于金属市场来说可能还会产生“塞翁失马”之果。这是由于因次级债危机破产的只是专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但银行业务多元化,足以抵挡这一风险。次级债在整个美国按揭贷款中所占比例不大,美联储的数据显示只有7%。相信各国央行有能力控制住局势。
其次,对于中国市场,虽然目前国内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余额已经高达2.25万亿元,总额接近美国,但由于我国并没有次级债业务,即使退一万步讲出现贷款问题,也不会因此动摇整个金融市场的根基。而且美国次级债危机风波,很有可能挤压大量全球范围逐利的资金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推动中国房地产价格,同时这些资金也会对实体资产、包括金属在内的商品更感兴趣,因此对于金属市场而言,很难说不会因祸得福。
最后,我们没有动摇对于铜市的信心,还因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中国市场对于精铜的消费实在惊人。中国海关上周五公布数据称,今年7月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206830吨,较6月的213000减少2.9%。7月份是传统的消费淡季,而进口量与6月相比并没有出现大的减少,此前我们一直强调的6—8月消费淡季效应如何一下子消失无踪?笔者认为,这是由中国铜消费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在铜制品领域,空调、冰箱、汽车、建筑和发电设备等几个产量具有季节性的产品中,以空调的季节性最为明显,用铜量也较大。但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新兴经济的发展特征就是,电网、房地产乃至汽车等用铜行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其所占的铜消费比例也在快速增长,以汽车为例,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中国汽车整车产量将有望突破800万辆大关。这些产品的季节性较差,甚至基本没有,当然还有2008年奥运带来的提前刺激作用,因此也就造成了中国铜消费在所谓的淡季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那么目前夏季消费淡季即将过去,我们没有理由对四季度的铜市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