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行业"凤凰涅磐"
从2005年空调行业形成的厂家库存、商业库存来看,数量是非常惊人的。这些不达新能效标准的产品多属厂家把日期提前而生产的,或者说是几年下来沉淀下来的,按800万套、每套平均2000元计算,沉淀的资金就是160个亿,这么大的资金攥在厂家、商家手里是非常难受的,所以2006冷年淡季消化这些库存和资金成了很多品牌的头等大事,而甩卖或平出或亏损就是正常的了,而这并没有博得消费者的同情——不急于购买、持币观望是2006冷年空调淡季市场的真实写照,任凭怎么促销、广告炒作,都无济于事。因此在旺季市场启动时,还有一些品牌心存侥幸想鱼龙混杂掺杂着出货,以笔者之见,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代理商首先不接受,历史的陈账尚未理清,上年度的返利政策尚未兑现,轻易谈这些合作深度有待于验证;而且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压缩机等主要配件的产能过剩,所以期待在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对产品价格拔苗助长,无异于刀尖上跳舞。但我们并没有否认那些品牌拉力大、确属新产品、扎实做产品品质和服务的企业能够真正独立于时下的市场行情,呈现出新的市场亮点。
关于今年空调行业群体性炒作空调产品外观现象,笔者也不看好,一是空调产品的本质还是制冷制热的核心问题,产品的稳定性能还是消费者看重的“真刀实枪”,尤其是在消费者实现有效消费后,这一硬性指标被排在首位;其二,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不是靠改变一点外观就可以搪塞过去的,外观创新固然重要,但空调产品不是手机可以彰显面子上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如果企业过分去炒作外观创新,反而容易让消费者觉得企业浮燥、不务实;其三,品牌的差异化不是一蹴而就可以改变和形成的,而是需要企业的整体做功,以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带动企业本质上的创新,创新是任重而道远,而非靠改变一个外观那么简单;其四,失去理性的炒作在空调业整体利润下滑的今天是非常不明智的,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是缺一不可的。
毫无疑问,空调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位平稳发展期,大中城市百户家庭空调拥有率相对较高,一级市场已呈相对饱和状态,以农村和乡镇为主的三、四级市场启动滞缓,而且随着规模化和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空调淡季市场不如意,产能大于需求,企业普遍“吃不饱”,再加上支撑空调业发展的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降温,百姓继续持币观望。业内分析人士称,空调行业的拼争已从价格、质量、服务等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单打独斗、综合实力不强、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的品牌今年生存将非常艰难,不排除有品牌继续退市的可能。春节过后,美的总裁方洪波坦称,中国空调业以现有资源推动的增长方式,就是做到2000万台也没有意义。这也充分说明空调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已经达到空调业发展的抛物线顶端,未来几年空调业整体市场可能在曲折下滑。
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说过,一个企业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遏制对手”上,通常都会落后于把精力集中于“发展自我”的企业。道理很简单,勇往直前的企业是主动的、积极的、专注的、先发的,盯着对手做出反应的企业是被动的、消极的、分心的、后发的。同样空调业的各品牌一定不要把精力一味地放在打败谁上,而是应放在全力为顾客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发展自己的飞跃上,并由此开创出行业新的市场生存空间,甩脱过度竞争,健康成长。这才是中国空调业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