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业30年来沧海巨变
30年前,中国人要凭票去买日本的进口电视;30年后,意大利政府力荐并奖励中国空调。
最近,尽管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本土企业,但是意大利政府还是向来自中国的海尔空调兑现了节能返款,并积极向市场推荐“海尔”品牌。
显然,并不是海尔与意大利政府之间有着什么交易,而是海尔直流变频空调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更是在节能省电领域优势突出,其凭借优异的高能效省电技术打动了要求苛刻的意大利官员。
海尔只是中国家电产品走出国门的代表企业之一。长虹、康佳、TCL等中国家电品牌也在打造国际化品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据悉,海尔冰箱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7个制造基地、19个贸易公司、3个工业园。TCL已并购重组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借助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研发实力和国际化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了TCL的整体竞争优势,客户和营销网络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10年来,中国家电“走出去”的表现最为突出。家电出口增长了10倍,平均增速为36%。今天,中国家电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300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6%。
回首过往,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会记得原来要是想买台电视、冰箱,就得先去找票。拥有电视票俨然成为社会地位和“有路子”的象征。而一旦一家购买了电视机,就会成为周边邻里串门的最好借口,在院子里纳凉看电视往往也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的主要“集散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家电产品的出口量开始迅速增长,进入90年代末,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大家电已经代替电风扇等小家电成为出口产品的主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电产品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快速蜕变:洗衣机产能达到3700万台,空调产能达到6750万台,冰箱产能达到3225万台。时至今日,我国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制造大国,正朝着家电强国的方向快速挺进。与此同时,家电品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散乱无序到快速集中、从品牌小国向品牌大国发展的历程。
“其实,中国家电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由沉睡到觉醒的一个缩影,这并不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消费群体的兴盛,而是中国社会变革对经济和居民意识形态的改变造就的。”密切关注中国家电业进程的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30年的中国家电高速发展史也显露出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比如,低价格曾是中国家电出口的一把利器,并一度赢得了大量海外订单。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国际市场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洋品牌与本土品牌正逐步获得一样的成本优势。
陆刃波认为,中国家电企业面对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似乎还是把当前利益放在了首位,中国家电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市场而不是激烈的技术竞争。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缺失一直钳制着中国家电企业成为真正的行业之王,也使中国很难实现从家电大国到家电强国的跨越。
“中国家电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接下来管理机制、制度的优化决定了未来中国家电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前景。”陆刃波对记者说。
数字华夏(北京)营销传播机构首席顾问姜培峰则认为,中国家电能够像今天这样扬威全世界,关键并非在于拥有多少核心技术,而是对核心技术的解读速度强于对手很多,能够迅速制造出符合目标消费群满意的产品。
姜培峰说,将来的方向一是仍然要坚持、加强这种次核心技术,这是中国家电企业的根本;二是向上游核心技术迈进,比如平板电视的显示屏技术、空调的变频技术等,这也是中国家电真正掌握核心命脉,成为家电强国的关键。
“中国家电发展了30年,30而立,到了真正想想究竟靠什么长远前进的时候了。”姜培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