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焦炭产能过剩矛盾更为突出
2005年对于焦炭企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价格下降,产能过剩,使得行业全面亏损,展望2006年,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且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2005年焦炭业增产减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1~11月产焦炭2.092亿吨,同比增产4237万吨(
增长25.4%)。但行业出现亏损,2005年1~11月,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亏损238亿元。山西省经济委员会称,1~8月全省焦炭亏损6.53亿元,同比增亏4.19倍。而到12月末,部分山西焦化厂亏损已高达150元/吨焦。
导致焦炭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产能超出需求,生产成本陡增。国家发改委公告称,2005年总产能约3亿吨。占焦炭生产成本85%以上的炼焦煤价格持续上涨,10月全国炼焦煤出厂含税均价达546.56元/吨。同比涨22.45%,11月进口炼焦煤到岸价91美元/吨,同比涨116%,而1~11月进口660万吨,同比增加63万吨。
内外销价格下降,外销价降幅较大。2005年1~10月山西二级冶金焦(灰份=13.5%、硫份=0.6%)出厂含税价同比下跌100元/吨~150元/吨,12月山西二级冶金焦出厂含税价已跌至750元/吨左右,海关统计显示,1~11月出口焦炭1151万吨、离岸价189.22美元/吨,同比分别减少211万吨和80.44美元/吨,11月离岸价跌至136.66美元/吨,而12月只有120美元/吨~125美元/吨,同比锐减70美元/吨左右。
分析焦炭业2005年的走势脉络,首先由于煤炭特别是炼焦煤的持续涨价,使得焦炭单位生产成本上升,而钢铁业受中板、热轧卷价格狂跌拖累,利润锐减,为降低生产成本,钢铁业持续降低焦炭采购价格。钢铁业是耗用焦炭的主要行业,其占总量的85%以上,而其他行业消耗焦炭没有根本性增量,导致2005年国内焦炭销售阻滞异常。
另外,国际焦炭用户利用国际钢铁减产和我国焦炭产能膨胀两大致命软肋,频频压价减量,导致2005年1~11月我国出口焦炭数量和离岸价同比又下降15.5%和29.8%。与2004年相比,焦炭行业的生产、销售可谓冰火两重天,从而导致2005年行业全面亏损瞬间降临。
2006年行业重组成中心
专家分析,2006年焦炭业将以行业调整为核心、收益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主焦煤和肥煤价格高位使得焦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储量丰富的1/3焦煤和气煤价格下跌,而资源稀缺、影响焦炭强度灰份的主焦煤和肥煤其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导致2006年焦炭成本高位徘徊。
焦化行业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但是,淘汰落后产能时间比较漫长,初步见效于2008年、完全实现约2010年。因为依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2007年(西部地区2009年)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3.2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
国内需求增量不旺,钢铁业主导我国焦炭消费。为解决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明确表示,“十一五”期间将淘汰1亿吨炼铁产能和5500万吨炼钢产能,为此,2006年开始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炉和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这样必然导致焦炭消费难以增长。
国际市场萧条。2006年焦炭出口许可证配额量1400万吨保持稳定,与上年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2005年前11月出口焦炭平均离岸价同比锐减近30%、减少出口15.5%,损害了国家和企业利益。价格和成交量是供需双方博奕的结果,国际焦炭市场买方占据上风,此态势将延续到2006年。
展望2006年,焦炭经营形势依然困难,原因是国内外需求疲软,而炼焦煤价格稳定,导致焦炭生产成本下调几率甚微。但最主要的是产能过剩不会在2006年内解决,因为依据国家淘汰时间表,焦炭产能的淘汰至少要到2008年才初见端倪。可以说,产能过剩是阻碍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产企业亏损面大幅增加,企业组织结构、工艺装备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严重,焦化行业内粗放经营模式依旧。
专家表示,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也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