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压缩机将上演中日对决
5月9日,松下·万宝在中国第5000万台空调压缩机下线的同时,其总经理藤原慎二宣布今年12月松下位于日本甲府的工厂产能也将转移到广州基地,同时马来西亚面向台湾、印度市场的压缩机业务也将转移至此。
与此同时,长虹与台湾东元在四川绵阳合资的产能为280万套的空调压缩机项目上月底已正式启动,格力凌达压缩机的产能也将从目前的400万台提高到800万台,国内空调企业快速向上游压缩机的加大投资,意味着上海日立、广州松下和顺德美芝等3家日系空调压缩机企业操控国内压缩机行业的局面得到改变。
压缩机中日对抗
国内空调企业进军压缩机领域的努力在2007年开始进入新的高潮,这方面美的走到了前面。
在从陷入困境的万家乐手中拿到美芝500万台的空调压缩机产能后,2005年4月美的又与东芝开利合资建立了300万套产能的高端压缩机工厂,根据美的电器(000527.SZ)2006年的年报,美芝空调压缩机的销量达到955万台,位居行业第一。
与此同时,海立、三菱的空调压缩机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2006冷年海立压缩机总产量约为850万台,比上年同期下降10%以上;三菱则只实现了500万套的产量,没能完成600万套的目标。
广州松下也延续了连续两年的停滞不前,在刚刚结束的2006松下财政年度中,其在广州的工厂实现了808万台的产量,中国空调企业进军上游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于日本压缩机企业的整体低迷,上海日立有关人士表示:“除了2006年中国国内市场和欧洲出口市场同时低迷外,中国本土空调企业进军空调压缩机,使得日本企业在小1匹、1匹等中低端市场流失了不小的份额。”
记者了解到,美芝压缩机业务2006年实现销售额33.29亿元,其中接近一半为美的空调自用,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只有30%,作为美的此前最大的压缩机供应商,上海日立为此至少损失了10%的市场。
无独有偶,美的行为引起了更多国内企业的效仿,经过一年的调整,2006年格力电器从集团收购的凌达压缩机实现了400万套的年产能、9亿元的销售额和4000多万元的净利润,虽然凌达的产品依然以低端的窗机用0.75匹、小1匹压缩机为主,但这些产品成为格力2006年近400万台出口空调的主力。
格力的努力也让此前其压缩机供应商三菱和庆安损失很大,格力电器去年还做出了投资6亿元扩大压缩机产能至800万台的计划,在2007年4月底完成向10家核心经销商的减持后,空调压缩机项目的资金也基本到位,这让日本的压缩机厂家感到更加的痛苦。
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表示:“虽然在技术上我国的压缩机短期内难以赶上日本,但是在中低端市场格力等中国企业必须进入,只有站稳了脚跟才有可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空调领域,自己生产压缩机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更高的毛利率。”
据悉,目前美的和格力的毛利率都在20%左右,是国内空调企业中最高的。
在两大巨头的带动下,国内企业进军压缩机的势头在2006年短暂停滞后,2007年重新进入新的高潮,此前一度传出要退出压缩机项目的四川长虹,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资金到位最后时刻(4月10日)完成了资金到位。
负责该项目的四川长虹东元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繁亿表示:“经历了2006年的市场下降、市场论证和土地政策变更后,2007年空调压缩机的需求重新供不应求,我们这次投资的压缩机两条生产线总产能为280万套/年,总投资4亿元(四川长虹75%,东元25%),主要供应长虹和武汉以西的空调企业。”
此外,作为国内空调三甲的海尔也开始吸引台湾企业到青岛投资设立压缩机工厂,台湾声宝集团旗下的瑞智精密2006年就斥资近千万美元,在山东青岛兴建第一条年产200万台空调压缩机生产线,瑞智甚至计划分三期将产能扩至600万台。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