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行业洗牌加速 品牌集中加剧
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在今年遭遇了“冷冻期”。由于天气异常、竞争加剧等因素,今春的太阳能市场并未出现以前“供需两热”的现象。近日,制冷快报记者也电话采访了安徽、河南、浙江等地的10多位太阳能经销商,其普遍反映今年太阳能销售的增速明显放缓,有可能达不到年初预计的目标。
综合分析来看,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发展遇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行业发展过热、门槛过低,而导致大批企业蜂拥而上转投太阳能行业,一时间使得市场混乱加剧、规范缺失。
在今年市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太阳能热水器进入了行业洗牌期,品牌格局中各阵营划分清晰,一、二线品牌差距明显,众多小品牌则占据了行业中很大比例。另外,传统家电企业的进入也不容忽视,海尔、长虹、美菱、澳柯玛等都在近几年开发了太阳能产品,或借助原有家电渠道、或新建销售渠道,终端销售力量很强。
太阳能企业忙升级
今年,太阳能行业还呈现出产品功能日益明确的特点。同济阳光副总经理高晓英接受《中国企业报》采访时表示,现今太阳能产品正处在技术创新提高阶段,研发重点主要在控制方法、管道自动排空、温控仪、恒温阀等部件及整机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更加注重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要求。
趁着行业技术升级“东风”,同济阳光于今年初便拉开了以实现全自动生产和打通上游产业链为主的产业升级大幕。2010年1月浙江太阳能企业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同济阳光全自动生产线落成投产,占地达一万多平方米,极大改善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8月份,同济阳光在浙江扩建低碳工业园,建立了占地121亩、年产能达50万台的生产线,首次将上游供应的真空管纳入生产范围,以打造全产业链式生产,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竞争需求。
同时,太阳能企业的升级规划还延伸到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近日,同济阳光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共成立了生产、资金、企业三个管理中心以及分别负责国内销售和承接外贸工程的营销公司。据高晓英介绍,目前浙江等省大力实施的节能减排规划,有效推动了太阳能产品在工程市场的扩张,此次企业内部管理升级正迎合了当前的市场形势,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内部管理机制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反过来,此时对于企业管理结构的调整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生产及销售效益。目前,同济阳光每周都会对生产一线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理念、技术水平方面的交流培训,有效的稳定了高技术工人团队。”高晓英透露。
品牌集中大势所趋
目前,国内共有2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据空调制冷大市场统计数据数据,2009年太阳能热利用工业总产值已接近600亿元。然而,在数量众多的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不过两三家,产值过亿的也少于30家,多数为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售后无保障、销售渠道短缺的小企业。
在今年,众多小企业将面临着严酷的考验,或将有很大一部分被淘汰出局。首先,由于缺乏技术研发支撑,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对于下乡产品必须满足10年使用的保证更缺乏服务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来维护;其次,虽然很多小企业争得了家电下乡的中标资格,但由于前期市场销售渠道开发不完善,很多小企业存在着有产品销售不出去的尴尬困境;再次,随着城乡消费者对太阳能热水器品牌认知度的进一步提升,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品牌和口碑,处在规模、质量、服务末端的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太阳能行业就像一棵大树,成长初期发出的小芽很多,随着树干渐渐成长,那些有生命力的新芽才会存活下来。”高晓英这样比喻行业发展现状,“预计最终北京、山东、浙江、江苏传统四大区域将各自产生2、3个领军品牌,家电企业也将出现3、4个优势品牌,太阳能行业品牌的两极分化趋向性明显。”
当前,太阳能热水器品牌处在成长期,一二线企业的各方投入也与日俱增,同济阳光就在技术研发、设备升级、品牌塑造、营销创新等方面大力投入,向大规模、大品牌企业冲刺。“今年是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真正的分水岭,前期管理、营销准备做得好的企业将会胜出,而更多的小企业将被淘汰,被迫转产,这一行业洗牌时期或将持续3—5年。”高晓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