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市场“潜规则”遭颠覆
回顾我国空调产业二十多年的市场化道路,空调渠道模式由“传统批发模式”发展演变为今天的“终端服务模式”:家电卖场连锁、自建空调专营店、厂商合资公司等多种终端运行方式并存。随着空调产业产能的迅速膨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渠道资本的稀缺又催生政策变迁,从“单一大户压货政策”演变为当前的“服务、提款、提货、补贴”等多项政策并进,从而逐渐形成了众人皆知的“早打款早受益,多投款多受益”的潜规则。
然而,这种潜规则面对如今的产业严峻形势,还有几分效用,还能有几人遵守?
反思空调“潜规则”
一:“潜规则”催生高库存
2008冷年结束,空调行业的库存超过千万台,占整个家电行业总量的一半,如“恶性肿瘤”一样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从表面来看,高库存形成是因为各厂家过于乐观,高估市场增长态势,扩大产能,而旺季凉夏遭遇滞销。然而,这并不能解释“2003至2007冷冻年度库存逐年递增”的事实,这不得不将我们引入空调市场一贯的“潜规则”。
基于商家以利润为中心,主力品牌熟知“潜规则”的精髓:一方面利用淡季推广优惠政策以吸引经销商多投款,且投款优惠政策依时间段逐次递减,鼓励经销商早投款;二是利用已经约定俗成的“套餐政策”给经销商发更多的货,转嫁库存与经销商。经销商上一年度的销售返利,厂家不给现金而是用空调产品来抵换,这样经销商手里无形中又多了库存。
二:“潜规则”引发信用危机
空调市场独特的营销管理模式曾被权威经济学家称为“20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但如今空调市场环境无时不刻不再发生变化,空调销售终端也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模式是否还适用也引起企业、商家的思索。而上段时间,主力品牌曝出经销商“潜逃门”事件,现象背后根源何在呢?
基于“潜规则”,经销商为满足市场利润最大化,持续跟进主力品牌的优惠推广政策。殊不知空调经销商一般多是个体经营户,或者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多是从银行贷款或者是私人借款以维系运营。只有等到主力品牌下次政策出台时,才是经销商还款盘点收益之时。但由于空调产品的季节性和空调市场“潜规则”的惯性,当空调转化滞销品的边际速度高于空调变现现金的边际速度时,经销商积压库存超过一定限度,没有额外资金支付其它市场营运费用,这就演化出经销商潜逃门事件。
尽管潜逃门仅为个别市场现象,但如果一旦全面引爆,市场违约率将会急剧上升,厂商间的信用将会发生扭转变化,这将可能危及空调市场的健康发展。
2009,颠覆市场“潜规则”
时下,2009冷冻年度已过两个多月,空调各主力品牌“2009冷冻年度开盘政策”已浮出水面。尽管主力品牌在库存补贴、提货奖励、投款奖励等政策力度加大,又争相出台各种吸款政策,让自己的“渠道”早些灌满水,同时遏制水流向竞争对手的渠道中去。格力空调称在08年8月25日前投入的现款和08年冷冻年度的返利达到3:1的,08年度的返利可以按以下方式使用,一是扣25%提高档机,扣25%提正常机;二是扣6%提促销机。县级经销商购买完返利再投入30万的、乡镇再投入10万的,补2008年8月25日前投入的09年度货款的2%。美的空调则提出9月28日前完成07年12月1日-08年8月15日销售额的30% ,对经销商的库存通补1%,常规机库存通补6%。但2009冷年销售目标制定过高,脱离市场发展实际状况,经销商望洋兴叹罢了。
而格兰仕结合区域市场发展态势,客观分析2009冷年空调市场环境,一改主力品牌的“打款受益”的“潜规则”,变为“早销早收益、勤销多收益、多销多收益”的操作原则,还原经销商销售获利的本质,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和竞争标杆,不同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确定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客户、重点投入、重点突破,形成格兰仕空调的优势区域市场,提升销售规模和销售质量的稳健均衡发展,保障厂商共赢、健康良性发展。
在2009冷年开盘之初,格兰仕结合经销商的库存状况,加大终端补贴和推广政策力度,协助代理商调整高能效空调的销售结构,提高市场赢利能力,以终端市场引擎销售市场,深入终端开展市场推广和建设工程,以促进终端“短、频、快”出货,旨在提高经销商的资金周转率,保障经销商经销空调的低风险和市场资金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