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亟待构建共赢体系
日前,商务部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将对补贴手续、产品种类、招标方式等政策进行调整。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志高集团董事长李兴浩和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及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等纷纷就“家电下乡”提出不同的建议和看法。
不难看出,对于“家电下乡”政策,国家希望能够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企业希望借机扩大对农村市场的销售,提升企业业绩。农民则希望能够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和与城市居民同等的配送服务等措施。如此看来,构建有利于三方的共赢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三方共赢体系的初衷
“家电下乡”政策在启动之初,国家就明确指出了这一政策的初衷:一是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二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三是为一批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前期实施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矛盾主要集中在“家电下乡”在农村实施落实中的“突发意外”。
“突发意外”主要有三类:一是在农村个体店购买产品无法开具商业发票,而没有发票农民就无法从乡镇财政领取补贴;二是获取补贴资金的流程过长。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办理手续和流程普遍缺乏了解,同时由于一些职能部门存在的拖拉和推诿情况让补贴手续办理大大延长;三是,短期内相关乡镇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检查手续尚不完善,导致一些商家私下抬高售价、以次充好等欺骗农民的行为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家电市场的竞争秩序。
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的购买热情和消费欲望。而短期内由于销售不畅等问题,还影响到随后下乡的一大批企业的市场拓展积极性。与此同时,一批小企业却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推动着一些翻新的旧家电在农村市场的销售,进一步冲击了市场竞争秩序。
正因如此,一些企业就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扩大家电产品的种类与范围,要调整农民领取补贴资金的手续和流程,开通“补贴资金领取绿色通道”。苏宁电器总裁的张近东则建议扩大受益人群,要从农民扩大到城市的一部分贫困和低保户人群。李东生代表则建议提升产品限价,特别是要将彩电的限价提高至3000元,这样液晶等产品就能顺利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对“家电下乡”政策调整的期待。
市场操作困难多
现阶段市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政府出台政策涉及面非常广,因此自然要求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管理力度,否则可能会发生“骗取补贴资金”现象。
另一方面,从市场操作层面来看,“家电下乡”政策有赖于企业与商家的共同拉动。现阶段众多乡镇市场上的经销商,多是个体户、夫妻店。这些商店的实力与规模有限,在涉到“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的农村购机信息录入和记录等方面,经常会存在不完整,丢三拉四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了农民领取补贴资金的周期。
同时,家电企业的产品从中标到下乡销售,也需要一个过程。而短期内由于农村销售网点的局限,下乡销售的家电产品种类和品牌数量还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的购买热情。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各地农村市场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这就需要企业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和农民需求,推动不同种类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此外,现阶段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差,像电力、供水、住宅设施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同时,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实际消费能力还有待于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制约企业在农村市场的拓展。这更要求企业的农村拓展不能急于一时,而在于持久推动。
解决手段政策先行
日前,国家商务部出台了对“家电下乡”政策的调整方案。据了解,除了此前国务院轻工振兴纲要规划中提出的增加“家电下乡”的品种和限购数量外,商务部还对补贴手续和招标方式进行技术性调整。
现阶段,下乡的家电产品已扩大到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等10类产品。而农民享受补贴的产品数量也从1台增加到2台。最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商务部特别提出要简化财政补贴兑付手续,尽可能在销售网点现场审核兑付补贴资金。这将极大地调动农村购买家电产品的热情。
在招标方式上,商务部也采纳了企业的意见,根据家电产品功能和技术更新较快的特点,将产品招标调整为1年1次。对手机等产品则调整为半年1次。对大型家电企业,则会简化招标办法,最终调动更多的企业参与招标。
最终,通过政府在政策层面的调整,再配合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家电企业在产品和营销层面的积极推动,丰富农村家电市场的促销种类和范围,最终将有效地规范起农村家电市场的发展与竞争,调动农民对于“家电下乡”产品的购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