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全球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9年05月21 08:00:00 来源:中国制冷网

【中国制冷网】●外汇储备的合理性问题,事实上是一个贸易顺差合理性问题。贸易顺差的本质是中国国内储蓄过剩,储蓄过剩是实体经济的产物,我们必须作为前提接受。

●历史经验显示,跨洲并购金融机构,无一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

●中国仍然存在着长期持续增长的条件。高储蓄为投资增长提供了无通货膨胀的基础。

60年来,美国政府收支基本上是赤字

美国居民储蓄率自80年代一路下滑

谈到导致这场危机的原因,李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这次危机是经济危机,就是实体经济增长停滞。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达15-2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总体上增长稳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经历了发展奇迹。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化、全球化以及自由化,是此次全球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以纳斯达克市场狂泻为标志,美国经济在2001年3月已经出现了衰退。

推广“次贷”,是美国政府的救助危机措施。需求不足是美国经济的常态,所以,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侧重于需求。从需求面看,刺激经济无非三途。从投资来看,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国内事实上很难找到足够规模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从出口来看,在全球化条件下,美国逐渐丧失了在传统经济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全球劳动分工格局的重组,使得美国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长期赤字,使得出口长期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负因素。从国内消费来看,长期的高消费政策,已使得美国消费率高悬不下。于是,房地产成美国国内投资的主要领域,因为房地产在美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以“次贷”这种非常规手段来刺激居民购买房地产,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在上述意义上,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事实上是一场经济危机。也正因为如此,它呈现出长期特征。

第二,这次危机也根源于赤字经济。李扬说,保持正的经济增长,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常态。无论怎样分解经济增长的因素,投资都构成一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不造成通货膨胀的投资必须有相应规模的储蓄予以支撑。换言之,健康运行的国民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储蓄,用以支持其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美国,举凡政府、企业和居民均举债消费或生产,形成特有的“赤字经济”。这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祸根。

由于其国内缺乏足够的储蓄,于是就形成了美国特有的动员储蓄的机制。这就是,通过花样翻新的金融创新,创造“资产型储蓄”,即创造出通过负债而产生储蓄的机制。“资产型储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即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存在着针对金融资产的再融资便利;还有一个充分条件:存在以放松初始借款条件为基本内容的借款激励。美国政府对“次贷”的激励,便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竞争性的金融创新,为资产型储蓄产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机会。在一段时期中,上述三个条件不仅存在而且不断被复制。

但是,李扬表示,天下从无“免费的午餐”。在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的条件下,基于上述“资产型储蓄”机制,住房一度成为美国人的“提款机”。然而,作为全部金融活动之基础的实体经济,最终还是要显示其作用。一旦房地产市场下泻,这个泡沫就会破灭。一旦市场信心丧失或货币政策紧缩,市场流动性就会收缩,融资便利便会立刻消失。金融基础产品出现违约,全部金融上层建筑便会崩塌。

第三,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疏远化”。李扬说,从基础金融产品到证券化类产品,再到CDO、CDS等结构类金融产品的运行都逐渐远离实体经济。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不断提高杠杆率;大宗商品市场全面“类金融化”,致使商品价格暴涨暴跌,干扰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市场中介机构行为扭曲;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化”;金融业普遍采行不当的激励机制,助长了短期、投机性行为;金融监管不能“与时俱进”。

第四,货币政策难逃其咎。美国政府自2001年以来连续14次降息,助长了次贷产品的蔓延和风险积累;2004年后连续17次的加息,则触发了次贷危机。

第五,美元霸权延缓经济结构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一方,以其他亚洲国家为一方,先后爆发过多次贸易冲突及汇率争端。如80年代的美国与日本;90年代末的美国与东亚国家;本世纪以来的美国与中国。在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的条件下,当事国均应进行结构调整。然而,事实是,美国的对手国均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汇率调整,唯独美国依然故我。更有甚者,凭借美元霸权,美国利用全球的资源固化了其经济结构的失衡。此次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

解救危机要用好“去杠杆化”这柄双刃剑

那么该如何解救这场危机呢?李扬认为只有“去杠杆化”。他说,杠杆化运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杠杆效用在金融领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其作用被滥用,杠杆率无限提高,便会酿成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便是明证。解救危机就是“去杠杆化”。主要是收缩资产负债表,这是降低杠杆率的最直接办法。然而,如果大批机构同时用这种办法“去杠杆化”,其宏观效果却不容乐观:资产被抛售,其价格必然下跌;价格下跌又引起市场对其所余资产价格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于是又会进一步抛售,并加剧资产价格下跌。理论上,只要其他私营机构着手扩大资产负债表,吸纳问题机构放出的资产,维持资产市场不致狂泻,问题机构便有机会依循市场机制有序退出。然而,惶惶不可终日的问题机构皆以恐慌性抛售金融资产的方式来“去杠杆化”,一定会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任何私营机构都不会出手购买。于是,依靠央行和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是金融危机中降低去杠杆化风险的唯一路径。

李扬认为,“去杠杆化”将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首先,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将让危机从次贷领域蔓延至消费贷款领域,再蔓延至公司贷款和公司债券领域。其次,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将让危机所在机构由投资银行为主转向对冲基金为主,再向商业银行蔓延。再次,信贷市场的去杠杆化,将导致流动性短缺,通货紧缩预期被强化。此外,消费者的去杠杆化,将产生“冲销”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居民去杠杆化的现实路径是提高储蓄率。2008年底,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已经提高到2%,且有进一步提高之势。2%的去杠杆化,约有6000亿美元的冲销作用。最后,企业的去杠杆化,途径就是消解不良资产、再资本化和谨慎借款。

有色金属行业:3月份铝进口量大幅增长云南铜业(000878)苦练内功实施资源战略ST科龙(000921):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