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冻冷藏业的中国式“盗版”

2009年05月27 00:00:00 来源:慧聪暖通网

近日,美国国会的国际反“盗版”核心小组公布的年度“盗版”观察名单把中国列在了“盗版”观察的头五位之内。有些时候在高位徘徊并不是能够值得骄傲的事情,即使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是在妖魔化中国的“盗版”现状,但是中国式“盗版”的特性即使在冷冻冷藏这一行业也能窥得一二:

中国式“盗版”的特性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企业家们是一群拿来主义的信奉者,他们从美国和日本买来生产线,买来技术,却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尽管技术创新一直像烟花一样每年都被高高地燃放,但是它从来是昙花一现而没有落到实处。”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是说。

类似西门子、开利、丹佛斯等大品牌企业每年都要耗费无数精力在打击“盗版”上,但是市面上各种类似的产品仍然层出不穷,西门子自动化系统部杨大汉经理曾表示从两个层面上来看:首先是有形产品的“盗版”,一些软件通过非法复制,或者没有经过授权非法复制,获得非法利润;其次是无形资产的“盗版”,譬如工艺研究成果的“盗版”,例如很多领先企业研发OEM设备,很快就被复制仿造。

就目前国内冷冻冷藏市场上的产品来说,无形资产的“盗版”现象似乎更为普遍,市场上大部分同类别产品在外形、功能似乎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别也仅仅是在所选材料和产品内部细节上有所改动,更多的是模仿国外或者国内知名企业的外形以及功能来制造,尽力做到“形似”,至于内在质量上的“神似”那就须得靠厂家自身的本事了。杨大汉就明确指出使用“盗版”产品会带来人身、财产上的危险后果,以冷库设计为例,一个小小零件的故障往往能够导致冷库停机后库内上万乃至更多的财产损失,而冷库保温板材的选用更是和冷库背后高发的火灾灾害有直接关系。

从某些层面来看,“盗版”横生的结果似乎让整个行业落入了一个难以解脱的死循环。一部分厂家无法吃透“盗版”技术,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产出的产品应用水平不高,质量平平的模仿产品无法使客户满意。产品卖不上价钱,微薄的利润使国内的许多公司只能维持生存。一批小公司消失了,另一批又冒出来,过几年又消失了。行业很难发展,更难做大。产品卖不出价钱,没有资金投向新技术和研发新产品,大多数只能在模仿别人的技术平台上翻跟头,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还是卖不出大价钱,如此不断反复,无法摆脱生活在价值链末端的窘境。

“盗版”我容易嘛?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市场是最具有话语权的裁决者,“盗版”生活其实并不好过,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形似的“盗版”仅凭价格显然无法维持其生存,在这条“自主创新,品牌自主”唯一道路上,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正在从单纯的模仿中蹒跚地摸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道路。

任何激烈的竞争中都会导致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功能的改良,而国内“盗版”品牌们的“互斗”也大大提高本土企业品牌意识,竞争和仿冒推动了好品牌脱颖而出,笑到最后的必定是行业的佼佼者,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更是加快了行业内洗牌的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大批曾经是“盗版”企业走上自己的品牌之路,真正开始创建维护自己的品牌;

打击“盗版”更要引导“盗版”

“盗版”的产生不仅大大打击了创新先锋军的积极性,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也不仅仅于此,而上述所说的中国式“盗版”,从深层面来说更接近当今的山寨之含义。

法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李立景认为不论是模仿还是创新,始终必须遵守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总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不具备任何生命力的真正盗版,自然是不被允许需要被取缔,但是只要市场认可的,能够长久发展且具备生命力的产品“盗版”也可以变成企业的创新,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别人技术之上的再创新,这样的“盗版”是完全有价值的!它需要在国家政策引导给予合法创新的外衣。打击“盗版”更要引导“盗版”,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的同时,也需要全行业的人们一起为之努力。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