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一线企业06年年报比较
格力电器(000651.SZ)、美的电器(000527.SZ)、青岛海尔(600690.SH)三家空调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披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空调行业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窗口,由于每家上市公司的产品结构不完全相同,这种比较只是象征意义上的,而纯粹空调业务数据的比较由于数据的缺乏而不可能,但由于空调业务是这三家公司的主导业务,所以,这种比较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分析框架。基于年报数据的局限性,我们只就这三家公司的收入、赢利能力和计提政策进行比较。
收入比较
2006年年度,格力电器实现了231.14亿元的空调业务收入,居三家空调企业之首。而美的电器的空调业务收入为183.20亿元,居行业第二;青岛海尔则以71.74亿元的规模居第三。
从内外销的比例上来看,三家公司还都属于内销型的企业,内销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在70%左右。在国内市场上,格力电器实现了185.44亿元的业务收入,居三家企业之首;而青岛海尔在国内市场上实现了151.57亿元的业务收入,居第二;而美的电器在国内市场上实现了122.20亿元,排第三。而在海外市场上,美的电器实现了79.19亿元的业务收入,居三家企业之首;格力电器则实现了52.58亿元的收入,居第二;青岛海尔则以44.65亿元的规模排第三。
从成长性来看,格力电器以30.44%的增长幅度高举榜首,无疑是2006年成长性最好的公司,而青岛海尔以18.86%的增速排第二,美的电器则出现了5.51%的下滑。当然,应该承认,和2006年空调市场的弱势相比,能取得以上的成绩,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特别是格力电器,单凭一个空调产品能取得如此高速的增长,实属不易。格力电器自己在年报中总结道:公司贯彻实施的精品战略(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和创新战略(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在2006 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赢利能力比较
从利润总规模来看(见表2),2006年净利润最高的是格力电器,以6.28亿元的规模居行业第一,美的电器以5.05亿元排第二,青岛海尔则以3.14亿元排第三。从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来看,美的电器则以32.4%的增幅排第一,青岛海尔以31.28%的增幅列第二,格力电器则以23.26%的增幅排第三。总体来看,三家公司的赢利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这在空调制造成本上升的2006年是难能可贵的。
从单位销售额的含金量(我们以销售净利率指标来衡量)来看,青岛海尔的单位销售额的含金量最低,每一百元的销售额只能赚1.6元(见表2),而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则比较接近,其中格力电器每一百元的销售额要比美的电器多赚0.13元。
从股东的角度来看三家公司的赢利能力(我们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则格力电器是让他们最满意的,因为股东投在该公司的每一百块钱能获得20元的收益,投在美的电器也能获得14.51元的收益,而投在青岛海尔就只有5.43元的回报。
计提政策比较
三家空调企业的计提政策详见表3。首先来看综合折旧率,该指标体现了各家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态度,计提比例高表明公司采取加速折旧的做法,在该指标上,青岛海尔的综合折旧率远超另两家公司,达到了7.98%,而格力电器只有5.35%,和青岛海尔相差2.63个百分点,以格力电器38.46亿元的固定资产原值计,如果格力也采用海尔的折旧率,那格力一年就要减少一亿元的利润;而海尔如果采用格力的折旧率,则一年就可增长8000万元的利润。这三家公司中,美的电器的折旧率则居中,为6.29%。
从三项计提(这里特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看,格力电器共计提了2.77亿元、青岛海尔共计提了0.89亿元、美的电器共计提了0.76亿元,格力电器的计提额明显超过后两者(即考虑三家公司在收入规模上的差异后),表明其采取了更为谨慎的计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