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巨头海外建厂加速 进军战略各不同
制冷快报 - 中国多数家电企业最近5年才开始海外建厂,并且有加速的趋势。自2007年在越南设厂后,目前美的已经拥有越南、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多个生产基地,先后完成了对埃及Miraco制冷公司以及开利拉丁美洲空调业务的收购,还将于2011年在印度、巴西建立新的生产基地。
同时,空调产业的重要供应商河南金龙集团2009年成功建成墨西哥工厂。金龙集团在经历美国反倾销反击战后,于2011年与美国亚拉巴马州托马斯维尔市达成投资1亿美元建立海外第二工厂的协议。同业竞争者浙江海亮集团也成功运营了越南工厂,将触角伸向海外。有专家表示,海外建厂的企业名单几乎囊括了目前中国各大家电品类的领军企业在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上,海外建厂已经成为企业认可的主流模式。
空调巨头进军海外市场 战略布局各有所长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看上去多家中国家电企业都选择海外建厂,但是各个企业的战略出发点不尽相同。据悉,很多国家的进口关税较高,海外建厂能够降低关税成本,并能够在产品供应和产品开发上较快地响应当地市场需求。事实上,相对于先行者海尔、格力而言,其他多数家电企业在海外建厂初期的思路是规避风险,降低成本。
同时,海外新兴市场的崛起也令中国家电企业发现了新的市场空间,在新兴市场直接投资建厂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推广自主品牌的绝佳机遇。相关行业人士表示,目前,中东地区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市场潜力巨大。据空调制冷大市场调查分析,近年来,非洲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且当地气候炎热,对制冷家电需求量很大,低端产品在当地拥有巨大的市场。在南美洲,以巴西为首的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家电产品需求处于上升态势。已经在尼日利亚、博茨瓦纳设有工厂的志高,还在与来自意大利、巴西、印度、埃及等国的客户洽谈海外合作建厂事宜。
据介绍,海尔在美国不是依靠技术和成本优势来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主要通过对特定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开发,用最切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立足美国市场。与采用“先难后易”建厂路线的海尔相比,格力采用了稳健的、“先易后难”的建厂策略。据介绍,格力首先把产品出口到某个国家,进行试探性市场销售,观察这个国家对格力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整体市场容量情况,然后再考虑是否可以设厂,这一市场能否消化格力的产品,能消化多少产品,选择怎样的规模才能赚钱等问题。这就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国际化战略。格力在巴西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海尔和格力这两大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先驱的成功,为他们各自赢来了阵营分明的后来者。海信、长虹采取了类似于海尔的建厂路线,而美的、志高则在建厂选址以及后续经营方式上向格力路线靠拢。
海外市场虽潜力无限 时机和方向问题仍需企业重点考虑
虽然不少中国家电企业都将海外建厂作为自己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这一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战略选择问题也层出不穷。
首先是方向问题。据相关企业负责人分析,认清自己所处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海外建厂的决策有很大帮助。如果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就无法到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发达国家本来是有空调产业的,因为在国内生产不下去,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不可能逆其道而行之,反过来到发达国家生产空调。”此前格力选择投资巴西正是基于以上的决策思想,但是如今格力的想法正在发生转变。据格力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格力的空调技术是全球领先的,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品质的前提下,在美国建厂的时机已经到来。
其次是时机问题。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很多困难,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走出去”。据制冷快报记者了解,有的企业是因为手中没有国际化的产品,没有资格“走出去”;有的企业虽然手中有国际化的产品,但是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税收环境不适应,不敢“走出去”;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好的产品,也敢“走出去”,但是因为缺乏国际化的思维、人力资源结构以及金融配套设施等,阻碍了“走出去”的步伐。
有关专家表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并没有因为新兴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被掏空;相反,全球制造中心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中心,仍在发达国家,而非新兴市场国家。这充分说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有着坚实的生存基础。此外,与高人力成本相对应的正是高劳动力素质,当看到新兴市场劳动力低廉的同时,还要看到当地劳动者素质的不足。因此,在海外建厂的方向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