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敌人:海尔肥胖症

2007年03月23 00:00:00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扁平化时代,今天的海尔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应该怎么调整?”

10月23日,星期一。在位于青岛城阳区的海尔工业园内,标有“海尔物流”字样的卡车穿梭不息。目前,除金融、电脑和手机产业外,海尔多元化的总部和生产基地几乎全部分布在这个四千多亩大的园区里。

“我对海尔的未来很担忧。”上个月,海尔总部大楼6层,坐在沙发上的张瑞敏一脸愁容的对来访的一名记者说。

“10年前有个外商找我谈合资,说海尔是他在中国见到的最有活力的公司,但那个老外问了我一个问题—10年后海尔还能这样有活力吗?他说:你看,那些日本公司10年前各个都充满活力,但今天早已风光不在,当时我真的没有仔细想他说的话,每把他的问题当回事儿,可今天,他的话应验了……”

还清晰地记得2000年在北京大学第一次见到张瑞敏时他目光中散发的那种“睿利”与自信,然而时过境迁,仅仅6年的光阴,焦虑与压力似乎已经夺走了这位中国家电业第一CEO眼中的光芒。

毫无疑问,海尔这头巨兽仍在前进,但已经没有了昔日轻盈的舞步,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喘息声。

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在家业越来越大的同时,海尔这个呼风唤雨的制造业巨子冒险进入一个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与此同时,海尔不断地寻找土地,建设工业园区(目前海尔在国内拥有的大型工业园超过10个),扩大工厂的规模、投资新的生产线等等。

目前,光在金融领域,海尔一年要投入13个亿。对于年纯利在10亿~20亿之间的海尔来说,这样的投资规模决非小数。而加上其他领域的投资,海尔在投资上的压力并不轻松。问题是,庞杂的产业布局尚没有给海尔创造出丰厚的利润。虽然没有充足的数字表明海尔在多元化的整体利润状况,但从这家公司对资金的渴求,可以看出它是个吸纳能力很强的“资金深坑”。

目前,海尔多元化带来的负债率,始终是一个谜。按张瑞敏几年前公开的说法,“海尔有超过220亿元的银行授信额,集团总负债率只有55%左右。”但是,海尔在进入新的行业时都大量使用贷款。比如该公司1999年进军手机领域时主要资金来自国家拨款和国家贷款;在1996年来投资药业的资金也属青岛市地方银行的低息贷款。海尔财务公司一位人士透露,海尔在多元化领域的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其实相当高,进入电脑、软件业等项目都在吸纳资金的明显表征。

在投资者不断呼吁透明化的今天,海尔却是不透明的。对于这个营业额高达1036亿元的产业帝国错综复杂,宛如一个谜宫。海尔以外的人根本无法得知公司的生财之道——这非常令人担心,因为巨大的利润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有谁能够保证海尔总在所有的领域都能取得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尔在许多行业的进入看起来更像是权宜之计,而非长远之策。一位长期关注海尔的分析师说,海尔复杂的多元化产业布局,更像是编织“一张资产和资金周转的网”—这张网,除了让海尔以营业额计算离“财富全球500强”越来越近之外并没有给海尔带来实际的利润。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