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调业面临生死存亡
在日前举行的会议上,河南格力电器市场营销公司总经理郭书战称,今年格力在河南市场的销售超过70万台,增长20%。而格兰仕方面也称,格兰仕空调产销量较去年同期增幅高达33.32%,河南市场更是取得跳跃式发展,增长幅度超过60%。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老牌格力和新锐格兰仕在2006年同是逆市增长,但方式却大相径庭。
其实,一直以来,格力抛开家电卖场自建渠道的分销方式都备受争议。然而在今年空调市场变数增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格力却可以在自有渠道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在价格、渠道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强大的自有渠道控制力成为格力今年的一个独特优势。而格力长期以来积累的强大品牌和专业优势也增强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格力今年成功的秘诀。
对于空调新锐格兰仕的增长,其三大杀手锏却是产品差异化、渠道深度分销、营销手段创新。格兰仕的光波空调技术一直以来成为健康空调的热门话题。渠道方面,作为空调后来者,格兰仕则改变传统的空调渠道模式,采用深度分销方式,在一、二级市场采用分公司与代理商结合的分销制度,在三、四级市场则采用走与微波炉、小家电联合建立专卖店的形式开展分销,将空调从价格战粗放经营带入到了细分时代。
利差因素,拖累空调市场
对于今年空调行业的“冰川纪”,业内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战+节能+健康”的模式今年依然盛行。同时为了增加销量,传统品牌不约而同选择了加大对渠道的赊销力度。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1~4月家用空调应收账款229.41亿元,高于去年同期25.51个百分点。同期空调厂家成品存货占用资金136.18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5.55%。
天气也成为今年空调市场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看天吃饭的空调市场今年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数据显示,今年,在空调销售旺季的5、6、7三个月里,能拉动空调销售气温的天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以上。尤其是7月,本来是最旺的季节却因天气的原因进入低谷。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今年是原材料涨价最惊人的一年,石油、铜、铝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飙升,再加上5月初压缩机生产企业联盟集体涨价,这对于空调业这样的标准化产业而言,可谓是“致命考验”。
空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在今年进一步恶化。产能扩张了,需求却呈负增长。对于今年空调业产能急剧扩张、市场销售却出现集体“滑坡”的情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大幅飙升导致的空调价格上调,抵消或延后了一部分的空调需求,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后房地产业降温,也对国内空调销售造成打压。“而中国空调市场出现需求断层,是空调市场整体下滑的主要原因。”一空调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说。
中国空调市场发展至今,各品牌着力经营的城市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一些空调厂家将眼光转向三、四级市场。然而三、四级市场的开发不会立竿见影,是需要时日来培养的,这就导致空调需求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在一个容量既定甚至萎缩的市场面前,2006冷冻年度许多空调品牌销量出现下降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反事正看,冬天也有春天
一枚钱币总有正反两面,今年的空调市场同样如此。
如果说国内市场首现负增长、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使空调业呈现冬天的“特征”,那么下面的一串数字就是为空调企业带来春天的“风信子”。
统计数据显示,2006冷冻年度高端产品销量占总销量近三成,销售额则占近四成,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长。看来,近两年中国空调厂家纷纷发力高端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空调企业终于基本实现“产业的价值转型”,成功抢占了以往由外资长期占有的高端市场。
另外,与国内市场首现“萎缩”相对应,海外市场威力也开始彰显。赛诺数据显示,到2006年6月,中国家用空调行业出口同比增长14.7%。在中国空调行业总体产能已突破亿台的情况下,国际市场无疑成为国产品牌的“泄洪口”。
由于空调一、二级市场的相对饱和,三、四级乡镇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吸引各大空调品牌争相“竞逐”。河南格力电器市场营销公司总经理郭书战就指出,今年格力在河南市场的增长份额中,县乡市场作出了60%的贡献。志高空调的人士也认为,现在的河南市场,有点像两三年前的江浙市场,三、四级市场成为各家竞相开拓的重点和精耕细作的关注点。
看来,空调业的春天,现在就要落在三、四级市场及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三大块上了。
行业寒冬,且看明年趋势
在空调厂商盘点战绩和总结得失的同时,对空调产业生存和竞争环境进行思考,并研讨未来发展战略也成了业内有识之士关注的新焦点。
之一:法规规范产业升级随着空调市场陷入过度竞争的泥潭,原来沉在繁荣表象下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近两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产业政策调控开始逐渐落实或制定。《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房间空调器安装质量检验规范》(试行)、《家用空调器深度清洗技术规范》,加上7月1日正式实施的欧盟RoHS指令,都对规范空调市场、促进空调产业升级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随着空调业发展进入一个稳定期,政策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甚至能左右一个企业的生死。所以,空调企业在不断地适应市场发展步伐的同时,对产业政策的落实与适应,也是其长期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之二:渠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除了越来越强势的家电连锁卖场外,还有传统的家电专业渠道、百货零售业态,甚至连国外企业如百思买等也是虎视眈眈,颇有群雄逐鹿的态势。家电流通领域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变革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一种变革、整合的状态。
之三:产品步入彩板时代从2005冷冻年度开始,国产品牌便一改往日单调的白色,纷纷推出彩色面板空调。至2006冷冻年度,对彩色面板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更为豪放,格兰仕甚至将彩板空调申请了专利。中国家用空调正在步入彩板时代。
之四:上山下乡困难不少从空调企业竞相发布大举进军农村市场的宣言开始,在这个冷冻年度里,更多的空调企业摆开了阵势,准备在农村市场打一场硬仗。但农村市场不像城市市场,要想赢得农村市场,渠道的信誉度、产品的满意度以及服务的质量都决定了品牌在当地的信誉及影响力。
之五:服务营销盛行目前,空调业正站在产业成熟的拐点上。在2006冷冻年度,各企业的竞争重点除了在外观的设计上较劲外,还延伸到了售后服务上。先是由海尔、海信、LG、美的、松下、大金、格力、科龙、日立、三菱等国内外空调生产和专业维修服务企业共同审议通过的空调安装规范问题,接着,美的以“绿色节能”为主题,发布了自己的空调节能“深度清洗”服务及企业标准。在众多空调厂家为产能和规模拼命时,服务将使行业从价格竞争中解脱出来,向提高品质和增强实力升级。
或许,有竞争才会有生存,有倒下才会有强者。国内空调市场从2004年的100多家品牌到去年的40多家品牌,再到今年继续消失的20多家品牌,国内空调品牌的加速灭亡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如果企业不继续反省,不在品牌塑造上多下工夫,下一个冷冻年度,残酷的市场淘汰也许就会落在自家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