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压缩机-空调业的奇迹
海信空调压缩机总经理沈建芳,195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党委副书记和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社会职务: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家电协会理事长、上海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曾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首届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奖”、“蒙代尔世界经理人行业领袖成就奖”、“上海制造业十大领军人物”等殊荣。
有人说,海立集团是中国空调压缩机业的一个奇迹。
14年来,海立集团空调压缩机年产量从当初的25万台,扩张到了目前的1000万台,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占有率15%,连续12年排名国内第一,目前居于世界前三。在国内空调压缩机销售总量中,自主“海立”品牌已占到了75%以上,并于2007年获得了商务部“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称
号。
尽管中国空调器产量全世界第一,但自上世纪中叶空调业快速发展以来,其核心技术——空调压缩机,就一直是日韩品牌的天下。海立集团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品牌的培育,在众多合资企业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逐步取得了与世界空调压缩机强手平等对话的地位。其中,海立集团的领军人物和管理团队能够保持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力是关键原因。
不做外企的“加工车间”
随着全球家电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松下、东芝、三菱等家电巨头纷至沓来,中国已成为了空调压缩机的“世界制造工厂”。但为何只有“海立”能脱颖而出,连续12年领先于国内同行呢?这恐怕与沈建芳倡导的“靠自主开发技术打天下”有关。
1993年,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方股东投资75%、日本日立家用电器公司投资25%合资组建成立了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沈建芳离开了当时令人羡慕不已的上市公司——上海冰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高层职位,接受重担,担任了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为了率先抢占先机,早日夺得市场,上海日立在项目上马之初,就采用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立体交叉,齐头并进”的高难度施工方案,将830天的建设工期压缩成11个月,并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上海速度”,提前抢到了1994年、1995年两个年度的市场份额,为1995年夺取国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佳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按照约定,上海日立每卖一台贴有日立商标的空调压缩机,必须给日方一定比例的商标使用费和技术使用费。每到年底结算,大笔的支出让沈建芳心痛不已。由于空调价格战不断,压缩机利润逐渐减少,他曾多次请求外方减少商标技术使用费,但日方表示这是知识产权,拒绝降价。
随着中国加入WTO,无论在传统的欧美市场还是新兴的巴西、印度市场,上海日立的产品被Carrier、Electrolux、Whirlpool等众多跨国公司所使用,这也使得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
沈建芳深刻地感受到,企业不能再这样继续做别人的“加工车间”。1996年,集团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海立”(英文HIGHLY)。 但一个品牌能否真正立起来,关键支撑还在于技术。海立集团响应“客户化设计”的市场呼声,大胆变更日方设计图纸与技术参数,将机种由原来的7种发展到300多种,大受市场追捧;同时,海立集团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另起炉灶,投入1亿多人民币建立了业内唯一的空调压缩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海立集团还分别从研究所、高等院校引进大量的专业人才,并选送一些优秀的开发人员赴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培训交流,具备了与日方联合开发、共同研究的基础条件。 项研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公司讲学、交流;与国内外家电、制冷行业协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及时获得了大量行业科技信息。
这
为了融入社会产学研创新体系,海立集团又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合作进行专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
2000年,中日的联合开发有了实质性进展,这次研究开发的TH双转子压缩机,知识产权首次为中日双方共有。
在拥有自己技术产权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集团相继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了“海立”、“HIGHLY”商标。2001年1月,针对出口北美市场的机会,海立集团在美国AHR制冷展上一举推出“HIGHLY”牌压缩机,其技术、性能、质量服务内涵被国外客户所认可,标志着“海立”“HIGHLY”品牌从此跻身于世界压缩机业强手之林。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