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集中供冷遭遇困局

2010年09月14 15:09:00 来源:制冷快报

离中秋仅余10天,广州却无丝毫秋意。气象专家称,“秋老虎”尚未驾临,城市的热岛效应正在持续加剧,人们对室内供冷的需求依然不减。

制冷快报记者获悉,在广州的CBD珠江新城一江两岸的地底,埋藏、盘旋着总长达20公里、直径达1米粗的管道。里面“流动”的不是电,不是气,而是温度仅有2℃的冷水。这个庞大的集中供冷系统,构筑了地下鲜为人知的“冷世界”。

“冷世界”如何运转?集中供冷有何利弊?在业主单位众多的珠江新城推行集中供冷能否推得动?前期投资巨大的项目如何才能不闲置?珠江新城集中供冷正从一个公认的好项目,演变成一场博弈……

全国唯一地下花园式冷站

“心脏”在猎德,“动脉静脉”连通珠江新城一批超大型公共建筑,并穿越珠江直抵新电视塔一带。本月5日,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视察广州新中轴时,专门前往地下“冷世界”的“心脏”———位于珠江新城猎德路段江边绿化带内的中心冷站调研。一座简单而有点现代感的玻璃钢架小屋,仅二三十平方米,立于江边的绿地花丛中,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端倪。乘坐电梯下到地底,才发现别有洞天。负一层凉飕飕的,是机房、设备监控系统与巨大的冰槽,时值午后,槽中的冰已化成水,冒着丝丝凉气;负二层占地有三四千平方米,是大型设备以及冷水的出入水管端口。

这就是全国唯一建在地下的花园式冷站,建筑面积为5300平方米,采用的是国际上集中供冷普遍采用的“冰蓄冷”技术。说起集中供热,有过北方生活经历的人不会陌生,而集中供冷则有很多人不熟悉。

冷站所属的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介绍,冰蓄冷技术是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使制冷机运行制冰,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将冷量释放出来,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如此实现冷量的生产和使用相分离,最终达到移峰填谷、节省电量的目的。

走近地下冷世界,你会发现它有点像人体的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冷站是“心脏”,通过电力制冷设备,晚上将冷水制冰;一条冷水输送管是“动脉”,源源不断将“心脏”制造出的2℃的冷冻水输往各用户终端,由用户端口的中央空调系统,将冷水化为冷气送达不同空间;另一条像是“静脉”的,则是空调回水管,11℃的水回流至“心脏”,循环制冰,冰化为水……

“心脏”在猎德,“动脉静脉”不仅连通着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新广州图书馆等珠江新城核心区一批超大型公共建筑,还伴随着“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APM)穿越珠江,直抵新电视塔一带。

业内人士介绍,冷站建在珠江边的地下,有几个好处,一是节约土地资源;二是没有景观障碍,CBD一线江景的地方,如果竖着座“类变电站”的建筑,无疑会引发周边居民的不满,如今地表全部复绿,像公园一样,大家都比较满意;一个更重要的好处在于,只要是制冷设备,必有散热系统,而该冷站的散热系统对着珠江,江风一吹便散,它吹出的热风对整个区域影响很小。

集中供冷能让区域降温2-3℃

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399栋超高层及高层建筑物,平均建筑密度超过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集中供冷能让区域降温2-3℃。

2008年7月,珠江新城一期冷站及配套工程开工,这是广州市第二个集中供冷工程(广州大学城集中制冷项目为第一个)。

当其时,从规划、法规、政策配套、环保意识、用户心理等多方面来看,上马集中供冷工程的条件都不算成熟,而广州首个集中供冷项目也因冷气费高昂,引来了不少质疑之声。

不过,力推集中供冷的相关部门还是认为,珠江新城中心商务区乃城市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区集中了399栋超高层及高层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460万平方米,平均建筑密度超过了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Midtown)。如果每一栋建筑都独立供冷,会造成电、水、土地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同时还会带来附加的噪声、振动和羽状水雾等污染,并将因热岛效应而令整个核心区的空气温度上升。而如果整个珠江新城核心区都实现集中供冷,能大大降低该区域的热岛效应,让整个区域降温2-3℃。

主推此项目的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就不无担忧地说,珠江新城某高层建筑,外面看漂亮,上到楼顶一看,全是中央空调冷却塔,喷着热气、发着噪声,“不知给这座城市增加多少热度”。尽管有争议、有疑虑,这个前期投资超过2亿元、计划覆盖珠江新城核心区的集中供冷项目还是上马了。

业内人士则这样力劝对使用集中供冷有疑虑的客户:用户使用集中供冷冷源所需的设备投资仅是自建空调系统方式的20%左右,一般每1000冷吨的空调负荷可节约制冷主机等设备投资约人民币600万元。以一个空调面积10万平方米的建筑为例,可节省设备投资约人民币2000万元。

“用户常规空调机房一般为地下室,大量的空调机房挤压了原本就昂贵的建筑空间,采用集中供冷所需的机房面积大约为常规空调机房面积的10%。节省下来的机房用地可以转为商业应用,如用作停车位等。以一个空调面积10万平方米的建筑为例,可节省地下机房面积约600平方米,相当于30个车位……”

然而,也有不少写字楼、酒店算的是另一笔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潘云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说过:“从投资上看,投资方更关注投资额的多少,而不是能耗的多少。”

很明显,政府希望珠江新城的企业、建筑能站在“环保节能”的角度考虑问题,但企业更多算的是经济账,“环保节能”是要用钱买的。双方并不在一个话语体系内。

供冷价格不被普通商户接受

一方面,政府发红头文件力推。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却是,珠江新城不少超大超高建筑,还是建起了自己的一套中央空调系统。集中供冷企业去找对方进行谈判与接触,也异常艰难。一场博弈正在珠江新城的建筑中开展。

个中原因何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营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每平方米每小时的冷气费要8分钱,10万平方米一小时冷气费就得8000元,一天就算只开8小时,一个月冷气费就要近200万元,一年的冷气费够自建设备了。

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介绍,集中供冷是个复杂工程,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进行经济和环境分析,要考虑包括住房的入住率、能源的输送效率、能源站的平均制冷效率、电价和调峰电价等多方因素。容积率在3.5的房地产项目还可以考虑,如果人少、输送距离长基本不应考虑。可以说制约这种“冷资源”最大瓶颈是“规模经济”因素,使用的人越多就越便宜,用的人越少就越贵。

同时,电价也是决定冷气成本的一大因素。供冷企业则希望供电部门能将夜晚的电费降下来,“至少降到和深圳一样的水平”。

目前,按广东省物价局的核定,广州大学城和珠江新城的集中供冷,在每天深夜零时至早晨8时蓄冷时间内,蓄冷电价标准为每度电0.3元。这已比原来的0.8元降了许多,也使得供冷价格从原来的2.8元/冷吨时(术语),降到了2.52元,(相当于30-35平方米每小时冷气费为2.52元),但这样的价格依然不被普通商户普遍接受。

珠江新城最具标志性的写字楼西塔,据说也自建了中央空调系统。不过,面对羊城晚报记者提出的“会不会造成重复建设”、“有没有什么苦衷”的问题,西塔方面不愿过多回应解释,只表示西塔已接驳了集中供冷管网,会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目前相关的商务谈判也在推进中。

万一挖断地下供冷管怎么办

除了价钱,也有不少商户由于不了解,不免有安全方面的担心。

一位写字楼负责人说:我们这种超A级的写字楼,同时有过万人在里面工作,怎么能没有一套自己的中央空调系统?万一集中供冷出什么意外中断了怎么办?备用也要啊。

不过,号称“备用”的这家写字楼,据了解是按满负荷来设计安装设备的,并非按“备用”标准自建。

不了解的人也许会对集中供冷的安全性打了个问号。供冷企业则表示,集中供冷技术在全世界运用了80多年,迄今为止,未出现过一例事故。当然,他们也承认,任何技术都不敢说百分百安全,而只能说尽量把事故率降到最低。

据分析,广州的气候条件,其实比较适宜进行集中供冷。一是炎热时间长,对于商业建筑,供冷时间长达八九个月,耗电量不可不考虑;此外,广州较少出现严寒天气,比起热来,埋在地下的管道其实更怕冷,有的人担心地下“爆管”,这种情况一般在结冰的地区较容易出现。同时,珠江新城的中心冷站采用主备双回路供电,用电负荷等级为二级,高于普通的空调系统供电保障等级。

珠江新城有众多施工工地,会不会由于野蛮施工,不小心挖断、钻爆地下供冷管?对此,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则回应,埋管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因此珠江新城的集中供冷管道率先进入了珠江新城地下的“综合管沟”。“管沟”埋在地面5米以下,2.5米高,7米宽,里面容纳了水电气通讯等多种管线,甚至可以开入小汽车,万一出现问题,也可以马上监控到。“管沟”等于给所有管线穿上了一件可靠的“外套”。公司总经理滕林说,约有300米的供冷管没有办法进入“管沟”,但也专门挑了地方,埋在公共地绿下,这些绿地是明确不能在上面施工搞建筑的。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