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行业标准体系与市场共成长
在中国家电行业30年发展的同时,伴随行业的技术进步,伴随着中国标准化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今天的中国家电行业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
逐步健全标准体系
部颁标准,这个今天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标准,曾经是指导家电企业生产的重要依据。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轻工业部公布了15种家电产品部颁标准,这一系列以“SG”为代号的标准包括电冰箱、电熨斗、洗衣机、台风扇、吊风扇、吸水器、电热梳、电推剪等常用家电及定时器。那时家用电器标准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虽然只是推荐性标准,但在那个时期,这些标准便是轻工业部对家电产品进行质量大检查的主要依据。
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标准化管理条例》,开始强调积极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家电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是相当缓慢的。
直到1984年,家电产品才有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最早的两个都是安全标准——《GB 4706.1-1984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和《GB/T 4289-1984 家用电动洗衣机的安全要求》。在1987年之前,中国家电行业还没有专门的标准化制修订单位,家电标准主要由原北京家电研究所或者全国轻工业标准化中心不定期地牵头起草。
“中国家电标准制定起步很晚。1976年,IEC关于家电的标准就已经出到第二版了,而1984年中国才开始进行家电国标的制定。”全国家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主任李一介绍说。随着家电产品普及度提升,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家电标准的制定成为必然。1987年,经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秘书处设在当时的北京家电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家电标准的制定体系从此进入逐步健全的过程。
随后,陆续成立了7个分技术委员会,包括厨房器具、清洁器具、制冷空调器具、消毒器具、美容及其他器具和取暖熨烫器具等,进行有关产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李一总结说,中国家电标准特别是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以前,家电国家标准数量较少;1995年到2004年,标准制定量增加,并开始等同或者等效采用国际标准;2004年后,中国家电标准的制定开始全面开花。
1995年前,中国家电业处于起步阶段,万象更新。李一回忆说:“当时,中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产品或者生产线,急需一些标准对市场进行规范并与国际接轨,所以我们翻译了一些IEC以及欧美等地的安全及性能标准,但并没有完全等同采用这些标准。”
在这个阶段,由于国家对标准的制定有数量限制,每年能够立项的指标只有1000多个,所以即使翻译了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只能成为行业标准或者供企业参考,影响不大。“一般只有重要的大家电产品或者普及率比较高的产品,才能得到立项的机会,所以我们最先制定的是洗衣机、电风扇这样的产品国家标准。”李一解释道。
1995年至2004年,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家电业开始完全等同或者等效采用IEC 标准。这一时期,等同采用的GB 4706系列的“特殊要求”标准已达60余项,初步形成了家电安全标准体系。“例如,GB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等同采用IEC 60335-1;GB4706.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洗衣机的特殊要求》等同采用IEC6335-2-7。”李一举例说。
2005年之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放宽了标准的立项限制,全国每年可以立项标准2000多个,各种家电标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电标准体系的建设因此变得更加健全。这个阶段,中国陆续更新了GB4706对应的IEC60335系列的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架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